农村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多样,为多种药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开红花的药材因兼具观赏性与药用性,成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选择,这些药材不仅传统中医理论中应用广泛,现代研究也证实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同时其鲜艳的花朵能美化田园,实现“药景结合”的生态种植模式,以下介绍几种农村常见且种植效益较好的开红花药材,包括其形态特征、生长习性、药用价值及种植要点,并通过表格归纳核心信息,最后附相关常见问题解答。
红花
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草红花、红蓝花,是我国传统活血化瘀药材,株高30-90厘米,茎直立,上部分枝,表面具棱,绿色或微带紫色,叶互生,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边缘具不整齐锐锯齿,两面无毛或疏生柔毛,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苞片多层,叶状,卵形,顶端具刺尖;花冠管状,橘红色或红色,花药黄色,花柱线形,花期6-7月,果期7-8月。
红花喜温暖干燥气候,耐旱怕涝,适宜在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砂质壤土中种植,pH值6-7为佳,忌连作,药用部位为干燥花,性温,味辛,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润燥滑肠的功效,常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痞块、跌扑损伤、疮疡肿痛等,种植时多采用春播(3-4月),条播行距30厘米,覆土1-2厘米,苗期及时除草、间苗,定苗株距15-20厘米;花期需追施磷钾肥(如每亩过磷酸钙20-3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促进花朵发育;花盛期于清晨露水干后采摘,阴干至全干,避光保存。
赤芍
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木芍药、赤芍药,根圆柱形,外皮棕褐色,内部粉白色或浅粉红色,茎直立,无毛,叶二回三出复叶,小叶狭卵形或披针形,边缘具白色骨质细齿,叶背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花单生于茎顶或叶腋,花瓣5-12枚,红色、粉红色或白色,呈倒卵形,花期5-6月,蓇葖果密生黄棕色毛。
赤芍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性强(可耐-30℃低温),忌高温积水,适宜在腐殖质丰富、疏松肥沃的砂壤土或壤土中生长,忌连作,药用部位为干燥根,性微寒,味苦,归肝、脾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泻火功效,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等,种植多在秋季(9-10月)或春季(3-4月)进行,将根芽分割(每芽带2-3个芽眼),穴栽行距40厘米×30厘米,覆土5-8厘米;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雨季注意排水;栽后3-4年采收,于秋季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洗净泥土,除去根茎,晒干或切片晒干。
鸡冠花
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鸡髻花、老来红,株高20-80厘米,茎直立,粗壮,具纵棱,绿色或红色,叶互生,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全缘,叶色绿或红绿相间,花序扁平鸡冠状或圆锥状,肉质,表面具皱褶,花色有深红、鲜红、粉红、黄等,花期7-10月,胞果卵形,种子黑色,有光泽。
鸡冠花喜温暖向阳环境,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各类土壤均可种植,pH值5.5-7.5,忌积水,药用部位为干燥花序,性温,味甘涩,归肝、大肠经,具有收敛止血、止带、止痢、止泻功效,用于吐血、崩漏、便血、痔疮出血、赤白带下、久痢不止等,种植多在春季4-5月条播或穴播,行距30厘米,株距20厘米,苗期及时间苗、中耕除草;生长期可追施1-2次氮肥,促进植株生长;当花穗饱满、颜色变红时采收,剪取花序,晒干或阴干,置通风干燥处保存。
凌霄花
紫葳科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别名紫葳、苕华,茎攀援,气生根,幼枝密生锈色柔毛,羽状复叶对生,小叶7-9枚,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叶背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花大型,漏斗状,橙红色或橙黄色,花冠裂片半圆形,花期6-8月,蒴果果瓣革质,种子扁平,有翅。
凌霄花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环境,稍耐阴,耐寒性中等(可耐-15℃低温),适宜在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忌干旱瘠薄,药用部位为干燥花,性寒,味辛,归肝、心包经,具有活血祛瘀、凉血祛风功效,用于月经不调、癥瘕积聚、产后乳肿、皮肤瘙痒、痈肿疮毒等,种植多在春季3-4月扦插或分株,搭架引蔓(架高2米以上),株距1-2米;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花期前追施磷钾肥(如每亩草木灰100公斤);7-8月采收花朵,晒干或阴干,注意翻动避免发霉。
玫瑰花
蔷薇科灌木植物,别名徘徊花、刺客花,茎直立,密生刺毛和皮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9枚,椭圆形或椭圆状倒卵形,边缘具尖锐锯齿,叶面多皱,叶背有灰白色柔毛,花单生或数朵簇生于枝顶,紫红色或粉红色,芳香,花期4-5月,蔷薇果扁球形,砖红色。
玫瑰花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环境,耐寒耐旱,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碱性土壤(pH值6.5-8.0)中生长,忌积水,药用部位为干燥花蕾,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脾经,具有疏肝解郁、活血调经、美容养颜功效,用于肝胃气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皮肤色斑等,种植多在春季或秋季栽种,裸根苗或带土球定植,行距1.5米×1米;生长期需修剪(剪除病枝、枯枝,疏除过密枝),花前追施磷钾肥;花蕾膨大未开放时采收(清晨露水干后),阴干或低温烘干(40℃以下),避免暴晒挥发香气。
农村常见开红花药材核心信息表
药材名称 | 科属 | 花期 | 药用部位 | 核心功效 | 生长习性要点 |
---|---|---|---|---|---|
红花 | 菊科 | 6-7月 | 干燥花 | 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 喜温暖干燥,耐旱怕涝,忌连作 |
赤芍 | 毛茛科 | 5-6月 | 干燥根 |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 耐寒怕涝,喜腐殖质丰富土壤 |
鸡冠花 | 苋科 | 7-10月 | 干燥花序 | 收敛止血、止带止痢 | 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忌积水 |
凌霄花 | 紫葳科 | 6-8月 | 干燥花 | 活血祛瘀、凉血祛风 | 喜光稍耐阴,耐寒中等,忌干旱 |
玫瑰花 | 蔷薇科 | 4-5月 | 干燥花蕾 | 疏肝解郁、活血调经 | 喜光耐旱,耐微碱性土壤,忌积水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红花和藏红花有什么区别?
解答:红花与藏红花虽名中带“红”,但来源、功效及价格差异显著,从植物来源看,红花是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管状花,别名“草红花”,为一年生草本;藏红花是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别名“番红花”,为多年生草本,外观上,红花为细管状,长约1-2厘米,橙红色,花药黄色;藏红花为线形,长约2-3厘米,暗红色,顶端较宽,呈喇叭状,功效上,红花偏于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常用于妇科瘀血性疾病;藏红花则活血养血、解郁安神作用更强,还用于温病热入营血、斑疹发黑等,价格上,藏红花因产量低(每朵花仅3根柱头),价格远高于红花(红花亩产约20-30公斤,藏红花亩产仅1-2公斤)。
问题2:种植红花药材时,如何提高花朵的药用价值?
解答:提高红花药材的药用价值需从品种选择、栽培管理、采收加工三方面入手,品种上,优先选“云红一号”“川红一号”“新红花一号”等道地品种,其有效成分(如红花黄色素、红花醌苷)含量较高,栽培管理中,一是合理轮作(间隔3-5年,忌与菊科、豆科作物连作),减少土传病害;二是科学施肥,基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每亩2000-3000公斤),花前增施磷钾肥(如过磷酸钙30公斤/亩、硫酸钾15公斤/亩),避免氮肥过量导致徒长;三是病虫害防治,红花常见病害有锈病、枯萎病,发病初期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虫害有蚜虫、红花实蝇,可用吡虫啉等低毒农药防治,采收加工时,需在花冠呈橘红色、花粉未散时(盛花期后3-5天)于清晨露水干后采摘,采摘后立即阴干(忌暴晒,有效成分易分解),或低温烘干(40-50℃),至花朵脆硬、色泽暗红即可,密封避光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