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夏枯球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其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后世医籍中多有论述,因其“夏至后即枯”而得名,主产于我国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晒干即可入药,夏枯球性辛、苦,寒,归肝、胆经,具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肝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肝虚目珠夜痛、羞明流泪,以及瘰疬、瘿瘤、乳痈、乳癖等症。
从功效应用来看,夏枯球的核心作用在于清肝火、散郁结,在肝火亢盛方面,若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常与菊花、决明子、黄芩等配伍,以增强清肝泻火之力,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夏枯草膏,即以夏枯球为主药,配伍当归、白芍等,治肝阳上亢之头痛,在眼科疾病中,夏枯球既能清肝火以治实火目赤,又能补肝血以疗虚火目痛,常与石决明、枸杞子、女贞子等合用,如《张氏医通》方中,夏枯球配当归、白芍,治肝虚目珠疼痛、至夜尤甚,其散结消肿之效显著,治疗瘰疬痰核,常与玄参、浙贝母、牡蛎等软坚散结药同用,如夏枯草汤(《外科正宗》);治乳腺增生、乳痈,则与蒲公英、瓜蒌、青皮等配伍,以疏肝解郁、消肿散结。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夏枯球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三萜类(如熊果酸)、黄酮类(如芦丁)、挥发油、甾醇类等,具有多方面药理作用:其一,降血压,夏枯球提取物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对高血压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其二,抗菌抗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缓解红肿热痛;其三,调节免疫,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其四,抗肿瘤,其含有的熊果酸等成分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目前相关研究仍在深入。
关于用法用量,夏枯球内服常用量为9-15g,煎汤服,或熬膏、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患处,使用时需注意,因其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症见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建议中病即止,不宜久服,现代有研究提示夏枯草可能存在肝毒性,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规范使用,避免过量或长期服用。
为便于快速了解,现将夏枯球关键信息归纳如下:
项目 | |
---|---|
科属 | 唇形科植物夏枯草 |
药用部位 | 干燥果穗 |
性味 | 辛、苦,寒 |
归经 | 肝、胆经 |
主要功效 | 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
常用配伍 | 肝火头痛配菊花、黄芩;目赤肿痛配石决明、菊花;瘰疬配玄参、贝母 |
用法用量 | 内服9-15g,煎汤;外用适量捣敷 |
使用禁忌 | 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长期服用 |
相关问答FAQs:
问:夏枯球和夏枯草有什么区别?
答:夏枯球与夏枯草同源于唇形科植物夏枯草,但药用部位不同:夏枯球为干燥果穗,呈棕红色,卵圆形或圆柱形,表面有密集的淡黄棕色苞片,功效偏于清肝火、散结肿,常用于治疗瘰疬、瘿瘤等有形结块;夏枯草为干燥地上部分,茎叶俱全,功效相似,但药力较缓,兼能利尿除湿,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临床应用时,若侧重散结消肿,多选夏枯球;若需兼顾利湿,则用夏枯草全草。
问:夏枯球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不建议长期服用,夏枯球性寒,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可能导致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不适,尤其脾胃虚寒者更应慎用,现代研究也提示,夏枯草中的成分可能存在肝毒性风险,长期或过量服用可能影响肝功能,使用夏枯球应遵循中病即止的原则,在中医师指导下规范用药,一般连续服用不宜超过2周,若症状未缓解或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