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Webb ex Prantl或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南葶苈子”,后者习称“北葶苈子”,其性味辛、苦,大寒,归肺、膀胱、大肠经,是一味泻肺行水、定喘消肿的常用药,临床多用于治疗痰涎壅肺、咳喘痰多、胸胁胀满、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尤以实证、热证为宜。
葶苈子的核心功效与应用
(一)泻肺平喘:专治痰涎壅肺之咳喘
葶苈子性大寒,入肺经,能苦降辛散,泻肺中痰水、实邪,使肺气通利,咳喘自平,其泻肺之力峻猛,尤适用于“肺中水饮、痰热壅盛”所致的实证咳喘,症见咳逆上气、痰多黄稠、胸胁胀满、不得平卧,甚或面目浮肿,如《金匮要略》中“葶苈大枣泻肺汤”,以葶苈子配伍大枣,治疗肺痈咳喘、胸胁胀满、不得卧,即取其泻肺逐水、下气平喘之效,其中大枣既能缓和葶苈子峻烈之性,又能培土生金,护养脾胃,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等属痰热壅肺者,常与桑白皮、黄芩、苦杏仁等配伍,增强清肺化痰、降气平喘之功;若兼有表邪,可配麻黄、石膏,如“越婢加半夏汤”加减,以解表清里、泻肺平喘。
(二)利水消肿:善消水肿、悬饮之水停
葶苈子入膀胱经,能通利水道,泻肺中水饮,使水湿从小便排出,故有“利水消肿”之效,其特点在于“泻肺而通调水道”,因“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壅滞则水道不通,水湿泛溢肌肤而为水肿,停聚胸胁则为悬饮,临床常用于治疗:
- 水肿:如风水水肿(头面先肿,继及全身,小便不利)、皮水(四肢肿,按之没指,腹不胀)等,常与防己、黄芪、茯苓等配伍,如“防己黄芪汤”加减,以益气健脾、利水消肿;若属湿热壅滞、水肿尿少,可配泽泻、车前子、木通,增强清热利水之效。
- 悬饮:即胸腔积液,症见胸胁胀痛、咳喘引痛、呼吸短促,多因水饮停聚胸胁所致,常与甘遂、大戟等配伍,如“十枣汤”(去芫花,加葶苈子),以峻下逐水,但需注意中病即止,免伤正气。
- 胸腹水:如肝硬化腹水、癌性胸腹水等属水湿内停、正气尚存者,可配伍牵牛子、椒目、大黄等,以攻逐水饮,但需严格掌握剂量,配合扶正药物,避免攻伐太过。
(三)泻下通便:兼治大肠实热之便秘
葶苈子苦降,归大肠经,能泻大肠实热,通导大便,可用于热结便秘,尤其兼有肺气不降、咳喘便秘者,常与枳实、大黄、厚朴等配伍,以泻热通便、降肺止咳,如“大承气汤”加减治疗肺热咳喘伴便秘,取“肺与大肠相表里”之意,通腑以泻肺热。
葶苈子的配伍应用规律
葶苈子的应用需根据病症寒热虚实灵活配伍,以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 配大枣:大枣甘温,能益气健脾、缓和药性,与葶苈子寒泻之性相制,既防其伤胃,又能培土生金,如“葶苈大枣泻肺汤”,用于肺痈咳喘、胸满不得卧,是“峻药缓投”的典范。
- 配桑白皮:桑白皮甘寒,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与葶苈子相须为用,增强泻肺逐水之力,常用于肺热咳喘、水肿尿少,如“泻白散”加减。
- 配防己、椒目:防己祛风除湿、利水消肿,椒目利水消肿、降气平喘,三者配伍,适用于水饮内停、水肿腹胀、胸胁疼痛,如“己椒苈黄丸”。
- 配人参、白术:人参、白术益气健脾,与葶苈子攻补兼施,适用于正气虚弱、水湿内停之虚实夹杂证,如“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脾虚水肿,既利水湿,又不伤正气。
葶苈子的使用注意事项
葶苈子性大寒,泻下力峻,临床应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
- 禁忌证:肺虚喘咳(气短、自汗、声音低弱)、脾虚肿满(腹胀便溏、食少乏力)、肾虚水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者忌用;孕妇禁用,因其有泻下利水之效,可能伤胎。
-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3-10g;研粉服,每次1-3g,因药力峻猛,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 炮制应用:生品力猛,多用于实证;炒用(如蜜炙)可缓和寒泻之性,增强润肺止咳之功,适用于肺虚咳喘或体弱者。
葶苈子的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葶苈子含芥子苷、脂肪油、挥发油、生物碱等成分,具有以下作用:
- 强心作用:其提取物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可能与抑制心肌细胞Na⁺-K⁺-ATP酶有关,但大剂量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 利尿作用: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氯的重吸收,促进水钠排泄,产生显著利尿效果,尤其对水肿患者有利尿消肿作用。
- 平喘作用:芥子苷在体内水解产生异硫氰酸酯,具有祛痰、平喘作用,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减少痰液分泌。
- 抗炎作用:对多种炎症模型有抑制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有关。
- 抗肿瘤作用:体外实验显示,葶苈子提取物对肺癌、肝癌等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抑制增殖有关,但需进一步研究。
葶苈子主要功效与临床应用表
功效 | 对应证候 | 常用配伍 | 代表方剂 |
---|---|---|---|
泻肺平喘 | 痰涎壅肺,咳喘痰多,胸胁胀满 | 大枣、桑白皮、黄芩 | 葶苈大枣泻肺汤 |
利水消肿 | 水肿、悬饮、胸腹水,小便不利 | 防己、椒目、茯苓、大黄 | 己椒苈黄丸、十枣汤(加减) |
泻下通便 | 热结便秘,兼肺热咳喘 | 枳实、大黄、厚朴 | 大承气汤(加减) |
相关问答FAQs
问:葶苈子与桑白皮都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两者有何区别?
答:葶苈子与桑白皮均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但功效侧重不同:葶苈子性大寒,泻肺之力峻猛,偏于泻肺中痰水、实邪,适用于痰涎壅盛、咳喘胸满的实证,尤以“逐水”见长;桑白皮性寒,泻肺平喘兼能清肺热,利水消肿偏于“清利”,适用于肺热咳喘、水肿尿少,且药力较缓,虚实皆宜,桑白皮还能清肺止咳,用于肺热燥咳,而葶苈子无此功效。
问:葶苈子使用时为何常配伍大枣?其配伍意义是什么?
答:葶苈子性大寒,味辛苦,泻肺逐水之力峻猛,易损伤脾胃阳气,引起腹泻、恶心等不良反应,大枣味甘性温,能益气健脾、养胃和中,既可缓和葶苈子的峻烈之性,减少对胃肠的刺激,又能培土生金,通过补脾肺之气来增强抗病能力,形成“祛邪不伤正”的配伍特点,如“葶苈大枣泻肺汤”中,大枣与葶苈子同用,既发挥泻肺平喘之效,又顾护脾胃,是中医“峻药缓投”“攻补兼施”配伍思想的典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