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的命名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经验,其中以数字开头的名称尤为独特,这类名称或源于药材的生长特性(如“千年健”寓意生命力顽强),或与药用部位相关(如“三七”指其叶三枝、七枝),或暗合传统医学理论(如“九节菖蒲”以“九”喻其节多效佳),这些数字不仅是计数符号,更成为中草药文化基因的载体,兼具实用性与哲学意涵,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经典中均有记载,流传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三七,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因“三月开花,七月结果”或“叶掌状三出,七枚小叶”得名,别名田七、金不换,其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经,具止血化瘀、消肿定痛之效,为“金疮要药”,既能止血不留瘀,又能化瘀不伤正,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能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常用于跌打损伤、心脑血管疾病调理。
九节菖蒲,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区别于石菖蒲,“九节”指其根茎多节且节间明显,古人认为“节多者效佳”,性温,味辛,归心、胃经,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力较石菖蒲更峻,适用于热病神昏、癫痫痰厥,但需注意,其有小毒,需炮制后使用,不可过量。
十大功劳,小檗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的叶或茎,因“十种功效卓著”得名,具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之效,其叶形如剑,古人喻其“斩妖除魔之功”,常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根皮可治湿热黄疸,全株入药,四季可采,是民间常用的清热解毒药。
千日红,苋科植物,花球经久不凋,“千日”喻其花期长达数月,性平,味甘,归肺、肝经,止咳平喘、清肝明目,主治咳嗽痰多、目赤肿痛,其花苞富含千日红素,能缓解眼部疲劳,现代常用于制作护眼茶饮。
半边莲,桔梗科植物,因“花冠偏向一侧,形如半边莲蓬”得名,性平,味辛,归心、小肠、肺经,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是治疗毒蛇咬伤的要药,内服外用均可,亦用于水肿尿少、肝硬化腹水,其含半边莲碱,具有利尿、抗炎作用。
百部,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等的块根,“百部”喻其“治百种咳嗽”,性微温,味甘苦,归肺经,润肺止咳、杀虫灭虱,对久咳劳嗽、百日咳有良效,外用可杀灭头虱、体虱,是中医止咳经典药,尤宜于肺燥咳嗽。
千年健,天南星科植物,根茎粗壮,生长周期长,“千年”言其生命力顽强,性温,味苦辛,归肝、肾经,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痛,因其能“舒筋骨,活经络”,常用于老年人风湿关节痛,需配伍独活、牛膝等增强疗效。
九香虫,蝽科昆虫,因“香气浓烈,九九方成”(需经历九九八十一天成熟)得名,性温,味咸,归肝、脾、肾经,行气止痛、温肾壮阳,用于胃寒胀痛、肾虚阳痿,其气臭烈,入药需炒制,可研末吞服,亦可配伍香附、高良姜等理气药。
以下是部分数字开头中草药的归纳:
数字 | 中草药名 | 来源 | 主要功效 |
---|---|---|---|
1 | 一叶秋 | 大戟科叶底珠 | 祛风活血,补肾强筋 |
2 | 二丑 | 旋花科牵牛子(黑白) | 泻水通便,消痰涤饮 |
3 | 三七 | 五加科人参属 | 止血化瘀,消肿定痛 |
4 | 四叶参 | 桔梗科羊乳 | 补血通乳,解毒排脓 |
5 | 五味子 | 木兰科五味子 |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 |
6 | 六神曲 | 麸曲与药物发酵制成 | 消食化积,健脾和胃 |
7 | 七叶一枝花 | 百合科重楼 |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8 | 八角茴香 | 八角科八角 | 温阳散寒,理气止痛 |
9 | 九香虫 | 蝽科昆虫 | 行气止痛,温肾壮阳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数字开头的中草药命名有哪些常见规律?
解答:数字开头的中草药命名多源于四种逻辑:一是生长特性,如“千日红”因花期长达千日,“千年健”因生长周期长;二是形态结构,如“半边莲”因花形似半边莲蓬,“三七”因叶三出、七小叶;三是功效寓意,如“百部”喻治百咳,“十大功劳”言其效广;四是传统数字文化,古人以“九”为极数(如“九节菖蒲”表节多效佳),“三”“七”为阳数(如“三七”合用表阴阳调和),这些命名既直观反映药材特点,又蕴含古人对自然与疾病的认知智慧。
问题2:“九节菖蒲”和普通菖蒲有什么区别?
解答:“九节菖蒲”与普通菖蒲(天南星科石菖蒲)来源不同,前者为毛茛科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后者为天南星科植物根茎,功效上,九节菖蒲偏于开窍醒神,力较强,多用于热病神昏、癫痫痰厥;普通菖蒲化湿开胃,更常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心神不宁,外观上,九节菖蒲根茎多呈纺锤形、多节、质硬,普通菖蒲根茎扁圆柱形、略分枝、质软,九节菖蒲有小毒,需炮制后使用,普通菖蒲毒性较低,可生用或炒用,临床需严格鉴别,不可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