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地处长白山余脉与辽东半岛过渡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素有“辽药之乡”的美誉,在众多辽药中,人参、细辛、五味子、辽藁本、龙胆草因其悠久的药用历史、显著的疗效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被誉为“辽宁中草药五物种”,不仅是传统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也是辽宁道地药材的代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医药研究的价值。
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园参、黄参、神草,被誉为“百草之王”,其形态特征鲜明:主根肥大呈圆柱形,顶端有根茎(芦头),芦头上密集着碗状茎痕(芦碗);掌状复叶轮生于茎顶,小叶3-5片,中间小叶最大,椭圆形,边缘具细锯齿;伞形花序顶生,花小而黄绿,浆果状核果扁球形,熟时鲜红欲滴,人参喜阴湿冷凉环境,耐寒怕强光,多生长于海拔500-1100米的针阔混交林下,要求土壤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且排水良好,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性温,味甘微苦,归脾、肺、心、肾经,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之效,主治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惊悸失眠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人参含人参皂苷(如Rg1、Rb1)、多糖、挥发油等成分,可增强免疫力、抗疲劳、抗衰老、调节中枢神经、改善心血管功能,野生人参因过度采挖已濒临灭绝,现多为栽培品,辽宁桓仁、宽甸等地依托“中国人参之乡”的品牌优势,建立了规范化种植基地,推动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
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 mandshuricum (Maxim.) Kitag.)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别名辽细辛、小辛,以“根细、味辛”得名,其植株低矮,根茎横走,节上密生细长灰白色根;叶片心形或卵状心形,表面深绿常有白色斑块,背面淡绿,叶脉清晰;花单生于叶腋,钟形暗紫,花被壶状,顶端3裂,散发独特香气,细辛耐寒喜阴湿,忌强光积水,多生于林下、山谷溪旁或岩石缝隙,以疏松腐殖质土为佳,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性温,味辛,归肺、心、肾经,功善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等症,现代研究发现,细辛挥发油(含甲基丁香酚、黄樟醚)及细辛脂素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局部麻醉等作用,但需注意,细辛含马兜铃酸,需严格控制用量(煎剂每日不超过3克),避免长期使用,野生细辛资源因采挖过度日益减少,辽宁清原、新宾等地已开展人工栽培,通过林下种植模式保护生态。
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为木兰科木质藤本,别名辽五味、山花椒,因果实“皮肉甘酸核中苦”得名,其枝红褐色,枝皮孔明显;叶互生,薄纸质,宽椭圆形或卵形,边缘有细齿;花单性异株,黄白色芳香;浆果球形熟时深红,有光泽,内含1-2粒肾形种子,五味子喜凉爽湿润,耐寒喜光(幼苗需遮阴),多缠绕于针阔混交林树木上,适应微酸性至中性土壤,药用部位为成熟果实(北五味子),性温,味酸甘,归肺、心、肾经,能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主治久咳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心悸失眠等症,现代药理证实,五味子含五味子素、挥发油、有机酸及维生素C,具有保肝降酶、抗氧化、增强免疫力、调节神经、降血压等作用,是临床常用保肝药物,作为药食两用品种,五味子需求量大,辽宁本溪、桓仁等地推广规模化种植与林下栽培模式,既满足市场需求,又保护森林资源。
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别名藁本、辽东藁本,是辽宁道地药材之一,其根茎发达呈不规则块状,有浓烈香气;茎直立中空,有纵沟;叶二至三回三出式羽状全裂,最终裂片卵形或菱状披针形,边缘有缺刻锯齿;复伞形花序顶生,花白色,双悬果卵形侧棱有翅,辽藁本喜凉爽湿润,耐寒怕涝,多生于山坡草地、林缘灌丛,以深厚肥沃砂质壤土为宜,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性温,味辛,归膀胱经,功善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主治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痹痛、肢节酸痛、寒湿腹痛等症,现代研究显示,其挥发油(藁本内酯)、生物碱及香豆素具有解热、镇痛、抗炎、镇静、抗菌作用,对偏头痛、风寒湿痹疗效显著,野生辽藁本分布于辽宁东部山区,因采挖过度资源量下降,需加强人工栽培技术研究与保护区建设,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
龙胆草(Gentiana scabra Bunge)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别名胆草、粗糙龙胆,以“根苦如胆”得名,其根茎短缩,簇生黄棕色细长根;茎直立常带紫色,有棱;叶对生无柄,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主脉3-5条全缘;花簇生茎顶或叶腋,花冠蓝紫色钟形5裂;蒴果长圆形内藏种子褐色,龙胆草喜光耐寒,怕涝忌连作,多生于山坡草地、林缘灌丛,要求湿润肥沃砂质壤土,药用部位为根(龙胆),性寒,味苦,归肝胆经,长于清热燥湿、泻肝胆火,主治湿热黄疸、阴肿阴痒、湿疹瘙痒、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等症,现代药理发现,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等成分具有保肝利胆、抗炎、抗菌、降血糖、健胃作用,是治疗肝胆湿热证的要药,龙胆草为常用大宗药材,野生资源破坏严重,辽宁凤城、宽甸等地推广规范化种植,通过轮作与土壤改良提高产量与质量,缓解市场供需矛盾。
“辽宁中草药五物种”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辽药资源的核心,为便于对比,将其关键信息归纳如下:
中文名 | 学名 | 药用部位 | 核心功效 | 主要生长区域 |
---|---|---|---|---|
人参 | Panax ginseng C. A. Mey. | 根及根茎 |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 | 桓仁、宽甸、抚顺 |
细辛 | 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 mandshuricum (Maxim.) Kitag. | 根及根茎 |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 清原、新宾、本溪 |
五味子 | 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 | 成熟果实 |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 | 本溪、桓仁、丹东 |
辽藁本 | 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 | 根及根茎 |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 凤城、岫岩、庄河 |
龙胆草 | Gentiana scabra Bunge | 根 |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 凤城、宽甸、铁岭 |
FAQs:
-
问:为什么辽宁出产的中药材常被称为“辽药”?其地道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辽药”是辽宁道地药材的统称,其地道性源于特定地域环境、传统采收加工工艺和临床疗效三方面,辽宁独特的冷凉湿润气候、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使人参、细辛等药材有效成分积累更充分(如人参皂苷含量高于其他产区),传统上,药农形成“采九留一”(人参)、“春采根、秋采果”(五味子)等采收规范,及“晒阴结合”(细辛阴干)的炮制工艺,确保药材性状与药效稳定,辽药在《伤寒论》等经典方剂中应用历史悠久,临床疗效经长期验证,形成“无辽药不效”的口碑。 -
问:面对野生中草药资源减少的问题,辽宁采取了哪些保护措施?
答:辽宁采取“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综合措施:一是建立保护区,如清原细辛自然保护区、桓仁人参原生境保护区,封育野生种群;二是推广人工栽培,依托科研机构开展GAP种植研究,建立标准化基地,实现“以养代采”;三是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林下参”“林下五味子”模式,保护生态的同时增加药农收入;四是加强政策引导,将中草药保护纳入《辽宁省中药材保护条例》,限制野生采挖,打击非法交易,推动“辽药”品牌建设,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