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齿状中草药是指药用部位(多为叶片或全草)呈绿色、边缘具有锯齿、钝齿或不规则齿状结构的一类天然药物,因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广泛的药理活性,在中医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类草药多分布于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常生于田野、路边、溪边等湿润环境,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利湿通淋等共性功效,同时因具体品种不同,又各有侧重,本文将从形态特征、性效特点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绿色齿状中草药。
绿色齿状中草药形态特征对比表
名称 | 科属 | 药用部位 | 叶形特征 | 齿状特点 | 颜色 | 分布环境 |
---|---|---|---|---|---|---|
薄荷 | 唇形科 | 地上部分 | 卵形或长圆状卵形 | 锐锯齿 | 深绿色 | 田野、路旁 |
蒲公英 | 菊科 | 全草 | 倒披针形 | 羽状浅裂裂片有齿 | 绿色/带紫 | 田野、荒地 |
紫花地丁 | 堇菜科 | 全草 | 三角状卵形或狭卵形 | 钝锯齿 | 绿色 | 林缘、草地 |
车前草 | 车前科 | 全草 | 卵状椭圆形或宽卵形 | 浅波状钝齿 | 绿色 | 路旁、草地 |
夏枯草 | 唇形科 | 地上部分 | 卵状长圆形 | 圆齿或锯齿 | 绿色 | 山坡、草地 |
薄荷
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茎直立,方形,密被微柔毛,叶片对生,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2-7cm,宽1-3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锐锯齿,表面深绿色,背面浅绿色,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性味辛、凉,归肺、肝经,其气轻浮,长于疏散上焦风热,为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目赤的要药;又能清利头目,缓解咽喉肿痛,可配伍金银花、连翘等;透疹解毒,用于麻疹初起或透发不畅;疏肝行气,可治肝郁气滞之胸闷胁痛,内服煎汤,宜后下,以保存其挥发性成分,一般用量3-6g,注意体虚多汗者不宜过量使用,以免耗气伤阴。
蒲公英
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等同属植物的干燥全草,根圆锥形,表面棕褐色,折断面有白色乳汁;叶基生,呈莲座状排列,叶片倒披针形,长4-20cm,宽1-5cm,羽状浅裂或深裂,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边缘有不规则齿状或波状缺刻,有时呈倒向羽状深裂,绿色或绿带紫色,叶柄常呈红褐色,性味苦、甘,寒,归肝、胃经,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见长,常用于疔疮肿毒、乳痈(乳腺炎)、瘰疬(淋巴结核)等热毒疮疡,可单用捣烂外敷,或配伍金银花、野菊花等;还能利尿通淋,治疗湿热黄疸、热淋涩痛,内服常用量10-15g,鲜品可至30-60g,外用适量捣敷,需注意,过量服用可能引起缓泻,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
紫花地丁
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无毛或被短柔毛,根茎短,主根圆锥形;叶基生,叶片三角状卵形或狭卵形,长1.5-4cm,宽1-2cm,先端圆钝,基部截形或宽楔形,边缘具钝锯齿,两面均为绿色,花紫色,花瓣距细管状,性味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力较强,尤善治疗疔疮肿毒,无论内痈、外痈均可应用,如配伍金银花、连翘治疔疮;对毒蛇咬伤,可鲜品捣烂外敷,内服煎汤,常用量15-30g,鲜品加倍,体质虚寒者忌用,以免加重寒性症状。
车前草
为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干燥全草,根茎短,须根丛生;叶基生,叶片卵状椭圆形或宽卵形,长4-12cm,宽2-7cm,先端钝或短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浅波状齿或不规则钝齿,叶基下延成具翅的叶柄,绿色,叶脉弧形,性味甘,寒,归肝、肾、肺、小肠经,既能利尿通淋,治疗热淋涩痛、水肿,常配伍木通、滑石等;又能渗湿止泻,用于湿盛泄泻;清肝明目,可治目赤肿痛,配伍菊花、决明子;祛痰止咳,适用于痰热咳嗽,内服9-15g,鲜品15-30g,肾气虚脱、遗精滑精者禁用,以免加重下元不固之证。
夏枯草
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或全草,茎方形,常带紫红色,密被细毛;叶片卵状长圆形或卵圆形,长1.5-6cm,宽0.7-2.5cm,先端尖,基部下延,边缘有圆齿或锯齿,绿色,轮伞花序密集顶生,花冠紫色或淡红色,性味辛、苦,寒,归肝、胆经,长于清肝泻火,主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常配伍菊花、决明子;散结消肿,用于瘰疬、瘿瘤(甲状腺肿大)、乳痈,可配伍浙贝母、牡蛎等,常用量9-15g,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相关问答FAQs
问:如何通过形态特征快速鉴别常见的绿色齿状中草药?
答:可通过叶片形状、齿状特征、气味及生长习性综合鉴别:①薄荷:叶片卵形,边缘锐锯齿,揉搓有清凉薄荷香气,茎方形;②蒲公英:叶片倒披针形,羽状深裂裂片有齿,根折断有白色乳汁,全株常有白毛;③紫花地丁:叶片三角状卵形,边缘钝锯齿,花紫色,植株矮小;④车前草:叶片卵状椭圆形,边缘浅波状钝齿,叶柄基部有翅,叶脉弧形;⑤夏枯草:叶片卵状长圆形,边缘圆齿/锯齿,茎方形带紫红,花紫色,果穗密集。
问:使用绿色齿状中草药时需要注意哪些禁忌?
答:需根据药物性味及体质合理使用:①薄荷性辛凉,体虚多汗、阴虚血燥者慎用;②蒲公英性苦寒,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用,过量可能致缓泻;③紫花地丁性寒凉,体质虚寒者禁用;④车前草性寒滑利,肾气虚脱、遗精滑精者禁用;⑤夏枯草性苦寒,脾胃虚寒者慎用,此类药物多属寒凉,不宜长期过量服用,孕妇及特殊体质人群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