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是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干燥块根,为常用中草药,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在临床应用和药材鉴别中,生地的形态特征至关重要,以下从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及图片识别要点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帮助准确识别生地。
生地原植物形态特征(图片识别基础)
生地的原植物为地黄,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全株被灰白色长柔毛和腺毛,根茎肥厚,呈块状,圆柱形或纺锤形,周围生多数须根,茎直立,单一或数枝丛生,紫色或略带绿色,基生叶多数,莲座状排列;叶柄长2-6cm,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10cm,宽1.5-4cm,先端钝或尖,基部下延成狭翅,边缘有不整齐的钝锯齿或牙齿,叶上面深绿色,下面多毛,叶脉凹陷;茎生叶逐渐缩小,向上苞叶状,总状花序顶生,花多而密;花梗长0.5-1cm;花萼钟形,长5-6mm,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筒状稍弯曲,长3-4cm,淡紫红色或紫红色,先端5裂,裂片卵形,略开展;雄蕊4枚,二强,着生于花冠筒近基部;子房上位,卵形,花柱细长,柱头头状,蒴果卵球形,顶端尖,室背开裂,种子多数,卵形,细小,深褐色,花期4-6月,果期6-7月,野外采集或鉴别时,可通过其肉质块根、莲座基生叶、总状花序及紫红色花冠等特征识别。
生地药材性状特征(图片核心识别要点)
生地为地黄的干燥块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8-24cm,直径2-9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纵沟、横长皮孔及稍突起的须根痕,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呈油润样,中心放射状纹理明显,并可见点状维管束,气微,味微甜,以条粗壮、体重、断面油润、乌黑色者为佳,图片中需重点关注:形状(纺锤形/圆柱形)、颜色(棕黑/棕灰)、表面特征(纵沟、皮孔、须根痕)、断面(油润、乌黑、放射状纹理),这些是区分生地与类似药材(如怀地黄、熟地)的关键。
生地图片识别特征归纳表
为便于快速对照图片识别,以下将生地的关键特征整理如下:
识别部位 | 形态特征 | 图片要点 |
---|---|---|
整体形状 | 纺锤形或圆柱形,常弯曲,长8-24cm,直径2-9cm | 呈不规则的条状,两端稍细,中间略粗,表面有明显皱缩 |
表面颜色 | 棕黑色或棕灰色,久存者色更深 | 颜色均匀,无斑点或霉变,具油润光泽 |
表面纹理 | 密集的纵沟、横长皮孔(横向突起纹路),稍突起的须根痕(点状凹陷) | 纵沟从上至下延伸,皮孔呈横向排列,须根痕散在分布,表面粗糙不平 |
质地断面 | 质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乌黑色,油润,有光泽,中心放射状纹理明显 | 断面平整,呈角质样,可见“菊花心”状放射纹,无空隙或杂质 |
气味 | 气微,味微甜 | 切面闻无明显异味,口尝微甜,无苦涩感 |
生地图片的应用场景
生地图片在多个场景中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 药材鉴别:购买生地时,通过图片对照正品特征(如纺锤形、乌黑油润断面),避免掺伪(如用玄参、丹参等冒充,后者断面颜色、纹理不同)。
- 学习研究:中药学教材、图谱中常配生地图片,帮助学习者直观理解其性状特征,区别于鲜地黄(肉质、浅黄)、熟地(黑润、柔软)。
- 野外采集:若需新鲜地黄入药,可通过原植物图片(基生叶、紫红色花)识别,避免误采有毒相似植物(如天仙子的叶、花与地黄有相似,但全株有毒)。
相关问答FAQs
Q1:生地与熟地的图片如何区分?
A:生地是干燥块根,表面棕黑、皱缩,断面乌黑油润、有放射纹;熟地是生地经九蒸九晒加工而成,表面乌黑发亮,质地柔软,断面呈乌黑色或黑褐色,油性更足,部分可见“云锦花纹”(不规则纹理),且因加工后味转甜,无生地的微苦感,图片中可通过表面光滑度、断面油润度及是否有放射纹区分:生地皱缩明显、放射纹清晰,熟地更油润、纹理较模糊。
Q2:如何通过图片判断生地的品质优劣?
A:优质生地图片特征为:条粗壮(直径≥3cm)、体重(单位体积较重)、表面棕黑色均匀无霉斑、纵沟深而密(显示生长年限长)、断面乌黑油润有光泽、放射纹明显;劣质生地则条细小、表面灰暗无光、断面干枯灰白或有空心、油性不足,需注意图片中是否有硫磺熏蒸痕迹(表面过白或有异味),避免购买劣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