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梧桐根作为中草药,其功效与使用禁忌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臭梧桐根为马鞭草科大青属植物臭梧桐Clerodendrum trichotomum Thunb.的干燥根,又名“追风草根”“泡火桐根”,主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多为野生资源,其性味辛、苦、寒,归肝、脾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平肝止痛等功效,是临床常用的祛风湿中药,尤其对风湿痹痛、高血压病等病症具有显著疗效,本文将从其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化学成分、临床应用、使用注意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中草药臭梧桐根

来源与植物形态特征

臭梧桐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3-5米,枝干表面灰褐色,嫩枝有柔毛,叶对生,卵形或椭圆形,长7-15厘米,宽5-1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或有不规则锯齿,叶表面深绿色,叶背淡绿色,沿叶脉有柔毛,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钟状,5裂,花冠淡红色或紫红色,管部细长,顶端5裂,雄蕊4枚,伸出花冠外,核果近球形,成熟时蓝紫色,宿存花萼增大反折,其根呈圆柱形,稍弯曲,长15-4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有纵向皱纹及横向皮孔,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淡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味苦,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或阴干即可入药。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

臭梧桐根性辛、苦,寒,归肝、脾经,辛能散行,苦能燥泄,寒能清热,其性沉降,故以祛风湿、通经络、清肝热为主要特点。

功效主治

  • 祛风湿,通经络:臭梧桐根味辛性散,善于祛除经络风湿,缓解肢体酸痛、麻木及拘挛,为治疗风湿痹痛的常用药,尤其适用于风湿热痹,症见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或风寒湿痹日久化热者。
  • 平肝潜阳,降血压:其性寒归肝经,能清肝火、平肝阳,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以及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对早期高血压及伴有头痛、失眠的患者效果较好。
  • 清热解毒,止痛止痢:苦寒能清热燥湿、解毒,可用于治疗湿热痢疾、痈肿疮毒、咽喉肿痛等症,内服或外敷均有疗效。
  • 活血消肿: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可配伍活血化瘀药以增强疗效。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现代研究表明,臭梧桐根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

  • 黄酮类:如臭梧桐苷(cleroderoside)、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等,是其发挥抗炎、降压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 萜类及挥发油:含臭梧桐内酯(clerodin)、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柠檬烯、桉油精等),具有抗炎、镇痛及抗菌作用。
  • 有机酸及无机盐:如咖啡酸、绿原酸,以及钙、钾、镁等无机元素,可能与调节血压、抗炎相关。

药理作用

  • 抗炎与镇痛作用:臭梧桐根总黄酮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具有显著治疗作用。
  • 降血压作用: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以及调节交感神经活性,发挥温和而持久的降压效果,尤其对肾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有效。
  • 抗风湿作用:能抑制关节滑膜炎症,减少免疫复合物沉积,改善关节功能,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动物有保护作用。
  • 镇静与催眠作用:臭梧桐根提取物能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时间,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抑制作用,可用于缓解高血压伴失眠的症状。
  • 抗菌与抗病毒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一定抑制效果。

临床应用与配伍

臭梧桐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常根据不同病症配伍其他药物使用,以下为常见应用场景:

中草药臭梧桐根

风湿痹痛

  • 风湿热痹:配伍忍冬藤、络石藤、黄柏,清热通络,缓解关节红肿热痛。
  • 风寒湿痹:配伍威灵仙、独活、秦艽,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适用于肢体冷痛、遇寒加重者。
  • 顽痹日久:配伍地龙、全蝎、鸡血藤,活血通络,搜风剔邪,改善关节变形、活动受限。

高血压病

  • 肝阳上亢型:配伍夏枯草、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缓解头痛眩晕、面红目赤。
  • 肝肾阴虚型:配伍枸杞子、女贞子、牛膝,滋补肝肾,降压兼治腰膝酸软。
  • 痰湿内阻型:配伍半夏、陈皮、茯苓,燥湿化痰,适用于伴胸闷、舌苔厚腻者。

痢疾与湿热泻泄

配伍木香、黄连、白头翁,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用于湿热痢疾、里急后重、脓血便。

跌打损伤与痈肿疮毒

  • 跌打损伤:配伍当归、赤芍、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内服或外敷。
  • 痈肿疮毒:配伍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煎汤外洗或捣烂外敷。

以下为臭梧桐根临床常用配伍简表:

病症 配伍药物 功效
风湿热痹 忍冬藤、络石藤、黄柏 清热通络,消肿止痛
高血压(肝阳上亢) 夏枯草、钩藤、石决明 平肝潜阳,降压
湿热痢疾 木香、黄连、白头翁 清热燥湿,行气止痢
跌打损伤 当归、赤芍、红花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使用注意与禁忌

  1. 用量用法:内煎汤,10-30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2. 炮制方法:生用或蜜炙后使用,蜜炙可缓和寒性,增强补脾作用。
  3. 禁忌人群
    • 脾胃虚寒者慎用,易引起腹泻、腹痛等不适。
    • 孕妇忌用,其性寒凉且有活血作用,可能引发流产。
    • 过敏体质者慎用,少数人服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
  4. 使用注意
    • 不宜久煎,有效成分黄酮类易被破坏,一般煎煮10-15分钟即可。
    • 降压作用温和,不宜与西药降压药过量同服,避免低血压风险。
    • 外敷时需保护周围正常皮肤,避免刺激。

现代研究与开发

近年来,对臭梧桐根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在抗风湿、降压机制及新药开发方面取得进展,研究表明,臭梧桐总黄酮是抗炎、降压的主要活性部位,已开发成多种制剂,如臭梧桐片、臭梧桐颗粒等,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高血压,其提取物在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方面的作用也受到关注,为拓展其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目前对其活性成分的构效关系、体内代谢过程及长期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关问答FAQs

Q1:臭梧桐根和臭梧桐叶的功效有何区别?
A:臭梧桐根与臭梧桐叶为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功效各有侧重,臭梧桐根以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为主,性寒,适用于风湿痹痛、高血压病等;臭梧桐叶则更侧重于祛风止痒、降血压,常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等皮肤病,以及高血压辅助治疗,叶的降压作用较根更强,但寒性略逊,脾胃虚寒者更适宜用叶而非根。

中草药臭梧桐根

Q2:服用臭梧桐根后可能出现哪些副作用?如何避免?
A:臭梧桐根的副作用较少,但部分人可能出现以下反应:①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多因脾胃虚寒或用量过大导致,可减量或饭后服用缓解;②过敏反应:皮疹、瘙痒,需立即停药并抗过敏治疗;③低血压:与降压药合用时可能发生,需监测血压,调整用药剂量,为避免副作用,建议在医师指导下用药,严格控制剂量,脾胃虚寒、孕妇及过敏体质者禁用,长期服用者需定期肝肾功能检查。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广东普宁中药材批发市场何以成为行业标杆?
« 上一篇 09-19
当前中国药材市场价格行情近期波动原因、影响因素及未来趋势如何?
下一篇 » 09-19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