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草为唇形科植物蕉香Agastache rugosa (Fisch. et Mey.) O. Kuntze的干燥地上部分,又名土藿香、排香草、大叶薄荷等,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草药,应用历史悠久,首载于《嘉祐本草》,其名“蕉香”因叶形似蕉叶、气香而得名,蕉草主产于四川、江苏、浙江、湖南等地,夏秋季枝叶茂盛时采收,切段,晒干或阴干,以叶多、色绿、香气浓郁者为佳。
从植物形态来看,蕉草为多年生草本,高0.5-1.5米,茎直立,四棱形,略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密被微柔毛,叶对生,心状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3-7厘米,先端短尖或长尖,基部心形,边缘具粗钝齿,表面深绿色,微皱,背面淡绿色,两面均被微柔毛,叶柄长1-6厘米,轮伞花序多花,在顶生及腋生枝条上组成密集的圆筒形穗状花序,长2-8厘米;苞片披针形,被柔毛;花萼筒状,长约4毫米,外被柔毛及腺点,萼齿5,三角状披针形;花冠淡紫或淡红色,长约8毫米,冠筒直伸,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雄蕊4,前对能育,花药药室平行,后对退化;花柱先端相等的2裂,小坚果卵状长圆形,长约1毫米,腹面具棱,棕色,全株具特异香气,味微苦。
蕉草性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其核心功效为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临床常用于湿浊中阻所致的脘痞呕吐、食欲不振,如《局方》不换金正气散以之配苍术、厚朴、陈皮,燥湿运脾、和胃降逆;治疗暑湿感冒或湿温初起,症见发热头痛、胸闷倦怠,常与香薷、佩兰、金银花等同用,如《局方》香薷散;若用于寒湿闭暑、腹痛吐泻,可配伍紫苏、白术、茯苓,解表化湿、和中止呕;其芳香之气能透窍辟秽,亦可用于鼻渊头痛,多与辛夷、苍耳子、白芷等配伍,煎汤内服或滴鼻。
现代研究表明,蕉草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挥发油、黄酮类、鞣质、多糖及有机酸等,其中挥发油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约占1.5%-3.0%,已分离鉴定出50余种成分,以甲基胡椒酚(含量40%-70%)为主,还含有柠檬烯(10%-20%)、α-蒎烯、β-蒎烯、芳樟醇、对-聚伞花素等;黄酮类成分包括刺槐素、蒙花苷、藿香苷等;鞣质含量约12%,主要没食子酸类鞣质;多糖由葡萄糖、阿拉伯糖、鼠李糖等单糖组成,以下为蕉草主要挥发油成分及含量表:
成分名称 | 相对含量(%) | 主要作用 |
---|---|---|
甲基胡椒酚 | 40-70 | 抗菌、抗炎、促进胃肠蠕动 |
柠檬烯 | 10-20 | 祛痰、平喘、抗氧化 |
α-蒎烯 | 5-10 | 抗菌、驱虫 |
芳樟醇 | 2-5 | 镇静、抗菌 |
对-聚伞花素 | 1-3 | 抗炎、解痉 |
药理研究证实,蕉草具有多重生物活性:①调节胃肠功能:挥发油中的甲基胡椒酚能促进胃排空,抑制胃肠平滑肌痉挛,缓解恶心呕吐;②抗菌抗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③解热镇痛:对酵母菌或2,4-二硝基酚所致发热有解热作用,能提高痛阈,缓解头痛、腹痛;④抗氧化:黄酮类和酚酸类成分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⑤增强免疫:多糖可激活巨噬细胞,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机体免疫力。
临床应用中,蕉草可单味使用,亦可入复方,如治疗妊娠呕吐,取蕉草15克,生姜3片,煎服;治疗夏季暑湿感冒,用蕉香、佩兰各10克,薄荷5克(后下),煎汤代茶饮;治疗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常与党参、白术、茯苓配伍,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外用可取鲜品捣烂外敷,治疗湿疹、皮肤瘙痒;或煎汤含漱,治疗口臭、牙龈肿痛。
使用需注意:蕉草辛温香燥,阴虚血燥者慎用,症见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等;不宜久煎,以免挥发油损失,一般宜后下或另炖;其性偏温,热证呕吐、温病热盛者不宜单独使用;对蕉草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鉴别蕉草真伪,可通过性状特征:正品蕉草茎呈方柱形,表面紫棕色或绿棕色,有纵沟及对生的分枝痕,节部略膨大,密被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有髓;叶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心状卵形,边缘有粗钝齿,叶面深绿色,背面淡灰绿色,两面均被柔毛,叶柄细长;气香特异,味微苦,伪品如石香薷(唇形科植物石香薷),茎较细,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气香但较淡,味微辛凉,应注意区分。
相关问答FAQs:
问:蕉草和广藿香是同一种药材吗?两者功效有何异同?
答:蕉草与广藿香虽名中均有“藿香”,但来源不同,功效有同有异,蕉草为唇形科植物蕉香的地上部分,广藿香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地上部分,两者均性味辛温,归脾、胃经,均能芳香化湿、和中止呕,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但蕉草发表解暑力较强,长于治疗暑湿感冒、湿温初起;广藿香化湿醒脾、辟秽力强,且能止泻,常用于湿阻脾胃、腹痛泄泻、鼻渊头痛,药效更为温和持久。
问:蕉草在夏季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夏季暑湿当令,蕉草作为解暑化湿常用药,使用时需注意:①不宜过量,单次用量一般不超过10克,过量可能引起口干、便秘等燥热症状;②阴虚者慎用,夏季易耗伤津液,若已有口干舌燥、小便短赤等症状,需配伍沙参、麦冬等养阴生津药;③避免与辛辣刺激食物同食,如辣椒、酒等,以免助热生湿;④煎煮时不宜久煮,宜后下或开水泡服,以保留挥发油成分,确保疗效;⑤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