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的干燥根及根茎,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应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凉血化瘀、止血、通经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血热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等症,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茜草的现代药理作用逐渐被揭示,其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拓展,本文将从植物形态、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现代研究、图片特征及鉴别要点等方面详细介绍茜草,并附相关问答。
植物形态与生长习性
茜草为多年生攀援草本,长1-3.5米,根状茎和根均红色,茎四棱形,棱上倒生皮刺,中空,常从基部分枝,叶4片轮生,纸质,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6-6厘米,宽0.8-4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皮刺状齿,两面粗糙,叶柄长2-6厘米,有倒生皮刺,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花序梗和分枝均有皮刺;花小,黄白色或淡黄色,花冠辐状,直径约3-4毫米,花冠裂片三角形,顶端急尖;雄蕊5,着生于花冠喉部;子房2室,花柱2深裂,浆果球形,直径5毫米,成熟时紫黑色,果柄长5-10毫米,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茜草多生于山坡、路旁、溪边、林缘及灌丛中,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及台湾等地,日本、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怕涝,适宜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生长。
药用部位与采收加工
茜草的药用部位为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均可采挖,以秋季采挖者质量较佳,挖取后,除去泥沙及地上茎,洗净,晒干,若为药用,需进一步切片,生用或炒炭用(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
药材性状:根茎呈结节状,丛生,根茎节上常有细长的根,根呈圆柱形,略弯曲,长10-20厘米,直径0.5-1厘米;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有细纵纹及少数细根痕,皮孔样横裂纹明显,栓皮脱落处呈红褐色;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紫红色,木部浅黄红色(习称“红根白心”),导管孔明显,气微,味微苦,久嚼有刺舌感。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茜草性苦、寒,归肝、心、肾经。
功效: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主治:
- 血热出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崩漏、尿血、便血等,常与生地黄、牡丹皮、侧柏叶等同用,如茜根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炒炭后止血力更强,适用于各种出血症。
- 经闭瘀阻:用于血滞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瘀肿等,常与当归、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药同用,如茜根丸(《圣济总录》)。
- 关节痹痛:用于风湿痹痛,尤其适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关节疼痛,常与威灵仙、独活、秦艽等同用。
- 外伤出血:外用可研末撒敷患处,或鲜品捣烂外敷,止血消肿。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慎用,因其性寒,易伤脾胃阳气。
- 孕妇慎用,茜草活血通经,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
- 月经过多者慎用,以免加重出血。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茜草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蒽醌类、萜类、环己肽类、有机酸类等,蒽醌类化合物是茜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如茜草素、茜草酸、羟基茜草素、伪羟基茜草素等;环己肽类成分如RA-V、RA-VII、RA-IX等,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还含有茜草多糖、微量元素(如铁、锌、钙等)。
药理作用
- 止血作用:茜草能缩短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浆复钙时间,其止血机制可能与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小板数量及收缩血管有关,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可能与炭素吸附及鞣质含量增加有关。
- 抗血栓形成:茜草提取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作用。
- 抗肿瘤作用:茜草环己肽类成分对多种肿瘤细胞(如肝癌、胃癌、肺癌等)有抑制作用,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抗炎与免疫调节:茜草提取物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同时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力。
- 抗氧化作用:茜草中的蒽醌类和多糖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可减轻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伤。
茜草图片特征与鉴别
茜草的图片识别需结合植株形态、药材性状及饮片特征,以下是不同类型图片的关键识别要点,可通过下表对比:
图片类型 | 关键识别部位 | 特征描述 |
---|---|---|
生长期植株图片 | 全株、茎、叶、花 | 茎四棱形,有倒生皮刺;叶4片轮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心形,边缘有皮刺状齿;花小,黄白色,聚伞花序;浆果球形,成熟时紫黑色。 |
药材图片 | 根及根茎、断面 | 根茎结节状,根圆柱形,略弯曲;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有细纵纹及皮孔样横裂纹;断面皮部紫红色,木部浅黄红色(“红根白心”),导管孔明显。 |
饮片图片 | 切片、颜色、纹理 | 类圆形或椭圆形薄片,直径0.5-1cm;切面皮部紫红色,木部浅黄红色,可见放射状纹理(“菊花心”);质脆,气微,味微苦。 |
鉴别要点
- 与混淆品区别:常见混淆品如四川茜草(红丝草,根表面红棕色,断面有多个维管束束)、欧茜草(根表面灰棕色,断面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可通过根的形状、断面颜色及维管束特征鉴别。
-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可见木栓层为多列细胞,皮层窄,韧皮部有纤维束及石细胞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或2-3个相聚,呈放射状排列;薄壁细胞含草酸钙针晶及红棕色色素,粉末红棕色,可见网纹导管、纤维、淀粉粒及色素块。
应用举例
- 传统方剂:茜根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茜草根、黄芩、阿胶、侧柏叶、生地黄、甘草组成,治疗血热吐血、衄血。
- 现代制剂:茜草双酯片是从茜草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制成,用于预防和治疗因放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通过图片辨别茜草的真伪?
A1:辨别茜草图片真假需抓住三个关键特征:一是根的形状,正品茜草根呈圆柱形,略弯曲,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有细纵纹及皮孔样横裂纹;二是断面特征,正品断面皮部紫红色,木部浅黄红色(“红根白心”),导管孔明显,而伪品(如欧茜草)断面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无“红根白心”;三是饮片特征,正品饮片切面可见放射状纹理(“菊花心”),伪品纹理不明显或呈放射状排列紊乱,可通过叶4片轮生、茎四棱形有倒刺等植株特征辅助鉴别生长期茜草。
Q2:茜草与红景天的图片有什么区别?
A2:茜草与红景天在图片上可通过植株形态、根茎特征及叶片形状区分:一是植株类型,茜草为攀援草本,茎四棱形有倒刺,而红景天为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无倒刺;二是根茎特征,茜草根及根茎呈红棕色,断面“红根白心”,红景天根茎肉质,呈圆柱形或块状,表面褐色,断面黄白色;三是叶片形态,茜草叶4片轮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心形,红景天叶互生或对生,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无轮生特征,红景天花多为黄绿色,聚伞花序顶生,与茜草的黄白色腋生聚伞花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