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7300余万亩,较2013年的4800万亩增长5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4.2%,产量超过400万吨,产值突破3000亿元,带动超过2000万农民就业增收,形成了“南药”“北药”“怀药”“川药”等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
种植面积现状与区域分布特点
我国中药材种植区域分布广泛,受气候、土壤、传统种植习惯等因素影响,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特点,从地理维度看,可划分为六大优势产区:
西南产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以亚热带、热带气候为主,适合喜温湿药材生长,种植面积约1500万亩,占比20.5%,代表品种包括三七、重楼、天麻、黄连等,其中云南三七产量占全国85%以上,贵州太子参、黄精种植面积连续五年居全国前列。
西北产区(甘肃、宁夏、新疆、青海)依托干旱半干旱气候和充足光照,是根茎类药材的核心产区,种植面积约1400万亩,占比19.2%,甘肃当归、黄芪、党参产量分别占全国80%、70%、60%,被誉为“中国药都”的陇西县年交易额超百亿元;宁夏枸杞、新疆甘草、宁夏肉苁蓉等道地药材品质优良,出口量占全国30%。
东北产区(吉林、黑龙江、辽宁)以冷凉气候和黑土资源为优势,主打人参、五味子、细辛等耐寒药材,种植面积约800万亩,占比11.0%,吉林人参产量占全国75%,通化、白山等地形成“人参+林下经济”复合种植模式,亩均收益达8000元以上。
华中产区(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种植面积约900万亩,占比12.3%,河南四大怀药(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年产值超50亿元,湖北茯苓、湖南玉竹产量分列全国前两位,山西黄芪、连翘成为太行山片区脱贫支柱产业。
华东产区(安徽、江西、山东、江苏)以丘陵山地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种植面积约700万亩,占比9.6%,安徽亳州(药都)、江西樟树(药都)形成全国性中药材集散地,安徽茯苓、山东丹参、浙贝母等品种规模化程度高。
华南产区(广西、广东、海南)热带气候资源丰富,适合南药种植,种植面积约500万亩,占比6.8%,广西八角、罗汉果产量占全国90%以上,广东广藿香、巴戟天等“广药”品种标准化种植率达60%。
华北、内蒙古等地区也有零星分布,主要品种包括板蓝根、防风、柴胡等,种植面积约600万亩,占比8.2%,整体来看,西南、西北、东北三大产区合计贡献全国超50%的种植面积,形成“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注:以下为2023年全国主要中药材种植区域分布及代表品种简表)
| 区域 | 代表省份 | 代表品种 | 种植面积(万亩) | 面积占比(%) |
|------------|----------|------------------------|------------------|----------------|
| 西南产区 | 云南、贵州 | 三七、重楼、天麻 | 1500 | 20.5 |
| 西北产区 | 甘肃、宁夏 | 当归、黄芪、枸杞 | 1400 | 19.2 |
| 东北产区 | 吉林、黑龙江 | 人参、五味子、细辛 | 800 | 11.0 |
| 华中产区 | 河南、湖北 | 山药、地黄、茯苓 | 900 | 12.3 |
| 华东产区 | 安徽、山东 | 茯苓、丹参、浙贝母 | 700 | 9.6 |
| 华南产区 | 广西、广东 | 八角、罗汉果、广藿香 | 500 | 6.8 |
| 其他地区 | 内蒙古、山西 | 板蓝根、防风、连翘 | 600 | 8.2 |
种植面积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
- 政策支持持续加码: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农村部将中药材纳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100个国家级道地药材生产基地”,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中药材产业扶持资金超8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超200亿元,推动甘肃陇南、云南文山等贫困地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十年增长3倍以上。
- 市场需求不断扩大:随着中医药在疫情防控、慢性病治疗中的作用凸显,中药工业年增速保持在8%以上,2023年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原料需求量同比增长12%;健康消费升级带动药食同源药材(如枸杞、山药、金银花)需求激增,市场规模突破1500亿元,拉动种植面积年均增长5%。
- 技术进步提升效益:良种选育、绿色种植、智慧农业等技术广泛应用,全国中药材良种覆盖率达65%,较2013年提升25个百分点;林下种植、仿野生栽培等模式推广,使人参、黄连等品种亩产提高30%,成本降低20%,推动种植面积向“高质高效”转型。
当前种植面积扩张中的突出问题
尽管规模持续扩大,但中药材种植仍面临结构性矛盾:一是品种失衡,部分热门品种(如白术、丹参)因盲目扩种导致供过于求,2022年价格跌幅超50%,而部分冷门道地药材(如阿魏、冬虫夏草)仍依赖进口;二是标准化不足,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面积占比不足20%,小农户种植占70%以上,药材质量稳定性差,影响国际市场竞争力;三是资源约束加剧,西北、西南产区部分土地因连作障碍导致土壤退化,生态种植技术推广滞后。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快速增长,是否意味着药材供应已完全满足需求?
解答:并非完全满足,虽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增长显著,但存在结构性短缺:一是道地药材优质产能不足,如野生抚育的川贝母、冬虫夏草资源量仅为需求量的30%,人工种植品难以完全替代;二是中药标准化、国际化需求提升,2023年欧盟、日本等国际市场因农残标准提高,中药材出口额同比下降8%,反映出“量增质未升”的问题;三是药食同源、健康养生等新兴需求爆发,如枸杞深加工产品需求年增20%,而原料种植面积增速仅10%,供需错配明显。
问题2:如何避免中药材种植面积盲目扩张导致的“药贱伤农”?
解答: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建立全国中药材种植信息监测平台,实时发布各品种面积、产量、价格预警,避免农户跟风种植;二是推动“以销定产”,支持中药企业与种植基地签订订单合同,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2023年全国订单农业覆盖面积占比已达35%,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三是延伸产业链,发展中药材初加工、提取、康养旅游等业态,提升产品附加值,如甘肃定西将马铃薯、中药材加工成休闲食品,亩均收益从3000元增至8000元,实现“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