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药材能有效保护心脑血管健康?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心脑血管健康是人体健康的“核心枢纽”,随着年龄增长、不良生活习惯及环境因素影响,血管弹性下降、血流速度减缓、脂质代谢异常等问题易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中医药在心脑血管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多种中药材通过活血化瘀、益气养阴、安神益智、降压降脂等机制,为心脑血管健康提供天然保护屏障,以下从功效分类、药理作用及适用人群等方面,详细介绍常用保护心脑血管的中药材。

保护心脑血管的中药材

活血化瘀类:改善微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活血化瘀是心脑血管保护的核心策略,此类药材能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液循环,适用于血瘀型冠心病、动脉硬化及脑卒中后遗症。

  • 丹参:性微寒,味苦,归心、心包、肝经,作为“活血化瘀要药”,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其含有的丹参酮、丹参酚酸等成分,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现代研究还发现,丹参能降低血脂,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及缺血性脑病患者,可单用煎服或配伍三七、川芎同用,但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引起腹泻。

  • 川芎:性温,味辛,归肝、胆、心包经,被誉为“血中气药”,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善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川芎嗪是其主要活性成分,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微循环,同时抑制血小板活化,预防脑血栓,适用于血瘀型头痛、眩晕及缺血性脑病,常与丹参、红花配伍使用,但阴虚火旺、月经过多者慎用,过量可能引起头晕、恶心等不适。

  • 三七: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经,具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既能止血,又能活血,三七总皂苷是其核心成分,能抗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调节血脂代谢,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及高脂血症,可研粉吞服(每次1-3克)或入汤剂,孕妇、月经期女性及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

  • 红花:性温,味辛,归心、肝经,长于“活血通经,祛瘀止痛”,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尤其适用于心脑血管瘀阻所致的疼痛,红花黄色素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同时降低血清胆固醇,减轻动脉粥样硬化,适用于胸痹心痛、中风偏瘫及痛经闭经,常与桃仁、当归配伍,孕妇及有出血倾向者忌用。

  • 赤芍:性微寒,味苦,归肝经,能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其有效成分赤芍苷可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同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适用于血瘀有热的胸痹、脑梗死患者,常与丹皮、桃仁同用,虚寒性出血者不宜使用。

益气养阴类:增强心肌功能,调节代谢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有气阴两虚症状,如心悸气短、乏力自汗、口干咽燥等,益气养阴类药材能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增强心脏功能,调节机体代谢平衡。

  • 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补气之长”,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同时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利尿消肿,黄芪甲苷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保护缺血心肌;黄芪多糖能调节血脂,降低血糖,对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患者有益,适用于气虚型心衰、冠心病及高血压,可单用煎服或配伍人参、麦冬同用,表实邪盛、气滞湿阻者忌用。

    保护心脑血管的中药材

  • 麦冬:性微寒,味甘、微苦,归心、肺、胃经,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其所含麦冬多糖和皂苷,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抗心律失常,同时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适用于气阴两虚型冠心病、心绞痛及肺源性心脏病,常与人参、五味子配伍(生脉散),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慎用。

  • 五味子:性温,味酸,归肺、心、肾经,能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五味子素等成分可保护心肌细胞,抗心肌缺血,同时调节神经兴奋性,改善失眠、心悸等心脑血管相关症状,适用于气阴两虚型心悸、失眠及冠心病,常与麦冬、人参同用,表邪未解、内有实热者忌用。

安神益智类:调节神经功能,缓解血管痉挛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易引发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安神益智类药材能镇静安神、调节神经功能,间接保护心脑血管。

  • 酸枣仁:性平,味甘、酸,归肝、胆、心经,能养心益肝、安神敛汗,酸枣仁皂苷和黄酮类成分可抑制中枢神经,改善睡眠质量,同时降低血压,减慢心率,保护缺血心肌,适用于心血不足引起的失眠、心悸及高血压,可炒熟研粉吞服或与柏子仁、茯苓配伍,便溏者不宜多用。

  • 远志:性微温,味苦、辛,归肺、心经,能安神益智、祛痰开窍,其所含远志皂苷可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降低中枢神经兴奋性,缓解焦虑、抑郁情绪,预防血管痉挛,适用于心神不安引起的失眠、健忘及冠心病,常与石菖蒲、龙骨同用,溃疡病、胃炎患者慎用。

  • 灵芝:性平,味甘,归心、肺、肝、肾经,能补气安神、止咳平喘,灵芝多糖和三萜类成分可增强免疫力,抗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同时调节血脂、血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适用于心气血两虚引起的失眠、心悸及动脉硬化,可研粉吞服或煎汤饮用,实邪内盛者不宜使用。

降压降脂类:调节代谢,延缓血管老化

高血压、高脂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此类药材能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血压、血脂,保护血管弹性。

  • 决明子:性微寒,味甘、苦、咸,归肝、大肠经,能清热明目、润肠通便,决明子蒽醌类成分和多糖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同时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降低血压,适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及习惯性便秘,可炒熟代茶饮,脾胃虚寒、便溏者忌用。

    保护心脑血管的中药材

  • 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归脾、胃、肝经,能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山楂酸、黄酮类成分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同时抑制胆固醇合成,促进脂质代谢,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适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冠心病,可生食、煎汤或与丹参、配伍同用,胃酸过多、胃溃疡患者慎用。

  • 葛根:性凉,味甘、辛,归脾、胃经,能解肌生津、升阳透疹,葛根素是其主要活性成分,能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脑循环,同时降低血压、血糖,抑制血小板聚集,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及脑动脉硬化,可煎服或提取葛根素注射液使用,虚寒者不宜多用。

  • 天麻:性平,味甘,归肝经,能平肝息风、止痉,天麻素可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微循环,同时降低血压,缓解头晕、头痛等高血压症状,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眩晕及中风后遗症,可研粉吞服或与钩藤、石决明配伍,血虚、阴虚者慎用。

主要中药材核心功效及适用症状归纳

药材名称 核心功效 适用症状
丹参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脑血栓形成
川芎 行气活血、祛风止痛 血瘀型头痛、眩晕、缺血性脑病
三七 止血化瘀、消肿定痛 冠心病、高脂血症、出血性脑病(止血后)
黄芪 补气升阳、固表利尿 气虚型心衰、高血压、免疫力低下
麦冬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气阴两虚型心悸、失眠、冠心病
决明子 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高血压、高脂血症、习惯性便秘
山楂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食积腹胀
葛根 解肌生津、升阳透疹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

相关问答FAQs

问:哪些中药材适合长期服用保护心脑血管?
答: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辨证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有:①黄芪:适合气虚乏力、易感冒者,能增强心脏功能,调节血压;②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适合肝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目涩,可间接保护血管;③山楂:适合高脂血症、食积者,能促进脂质代谢,但需注意胃部不适者慎用,需注意,长期服用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定期调整配伍,避免单一用药过久产生耐药性或不良反应。

问:心脑血管患者服用中药材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需注意以下几点:①辨证用药:如血瘀者用丹参、三七,气虚者用黄芪、人参,阴虚者用麦冬、五味子,避免不对症加重病情;②注意配伍禁忌:如丹参不宜与藜芦同用,人参不宜与萝卜、浓茶同服;③监测西药相互作用:如华法林等抗凝药与丹参、三七同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④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腹痛、腹泻、皮疹等不适,立即停用并就医;⑤生活方式配合:服药期间需低盐低脂饮食,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激动,综合管理才能更好发挥药材保护作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紫苏叶作为中药材,其功效与作用具体有哪些?应用价值及使用解析
« 上一篇 09-20
陕西中药材批发市场在种类、价格及服务上有何优势?
下一篇 » 09-2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