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消肿是中医治疗中的常见需求,无论是外伤出血、跌打损伤导致的局部肿胀,还是内伤出血伴发水肿,中草药都凭借其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在止血、活血、消肿、生肌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这类草药通常兼具止血与活血化瘀之效,既能快速止血,又能促进瘀血消散、水肿吸收,同时部分药物还兼有清热解毒、生肌敛疮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以下从中医理论出发,详细介绍常用止血消肿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特点、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并通过表格归纳其核心要点,最后附常见问题解答。
止血消肿中草药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出血与肿胀多因外伤导致脉络破损、血溢脉外,或气滞血瘀、瘀血内停、水湿不布所致,止血消肿中草药的核心作用机制在于“止血不留瘀”,即通过收敛止血、凉血止血、化瘀止血等不同途径控制出血,同时通过活血化瘀、利水渗湿、行气通络等方式消除肿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恢复,根据药性特点,这类药物可分为温性止血药(如三七、艾叶)、凉性止血药(如地榆、槐花)、收敛止血药(如白及、仙鹤草)、化瘀止血药(如蒲黄、茜草)等,需根据出血性质(寒热虚实)、肿胀程度(气滞、血瘀、水湿)辨证选用。
常用止血消肿中草药详解
三七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特点:止血化瘀,消肿定痛,为“止血之神药”,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其止血成分三七素能收缩局部血管,促进血小板聚集;三七总皂苷则能改善微循环,抗炎消肿。
临床应用:用于各种出血证(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尤其对兼有瘀肿者效果显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配伍乳香、没药研末服或外敷;冠心病、心绞痛属心血瘀阻者,也可配伍丹参、川芎。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吞服,1-3g/次,1-3次/日,外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阴虚血热、无瘀滞者不宜单独使用。
仙鹤草
性味归经:苦、涩,平;归心、肝经。
功效特点: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含仙鹤草素、维生素K等,能促进凝血酶原生成,缩短凝血时间,同时具有抗炎、抗菌、增强免疫作用。
临床应用: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尤对崩漏下血、月经过多属脾不统血者效佳;腹泻、痢疾,配伍黄连、木香;劳力过度所致的脱力劳伤,可单味煎服(“脱力草”之名由此而来)。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60g。
注意事项:实证、热证出血不宜单独使用。
白及
性味归经: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
功效特点: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含白及胶,能覆盖创面形成保护膜,促进血小板聚集,同时具有抗溃疡、促进伤口愈合作用。
临床应用:用于咳血、吐血、外伤出血,尤对肺胃出血属热证者常用;疮疡肿毒、烫伤、皮肤皲裂,研末外敷或调涂;肺结核空洞咳血,配伍百合、百部。
用法用量:煎服,6-15g;研末吞服,3-6g/次,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反乌头;外感咳血、肺痈初起者不宜用。
蒲黄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心经,生用活血化瘀,炒用止血。
功效特点:止血化瘀,利尿通淋,含黄酮类、甾体类成分,生蒲黄能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炒蒲黄则缩短凝血时间;同时具有降血脂、抗炎作用。
临床应用:用于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等出血证,炒用增强止血;痛经、产后瘀阻腹痛,配伍五灵脂、当归(失笑散);血淋、尿血,配伍冬葵子、滑石。
用法用量:煎服,5-10g,包煎;止血宜炒用,活血宜生用。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无瘀滞者不宜用。
地榆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特点: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含鞣质、三萜类,能收缩血管、降低毛细通透性,同时具有抗炎、抗菌、促进溃疡愈合作用。
临床应用:用于便血、痔血、崩漏、咯血等下部出血及血热出血证;烫伤、湿疹、皮肤溃烂,研末麻油调敷;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配伍海螵蛸、白及。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大面积烧伤、脾胃虚寒者不宜用;反藜芦。
槐花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特点: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含芦丁、槐皮素,能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同时具有降压、抗炎作用。
临床应用:用于便血、痔血、崩漏属血热者;肝火上炎的头痛目赤、高血压,配伍夏枯草、菊花;肠风下血,配侧柏叶、荆芥炭。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止血宜炒炭用,清热生津宜生用。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不宜用;孕妇慎用。
小蓟
性味归经: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特点:凉血止血,解毒消痈,含生物碱、黄酮类,能缩短凝血时间,同时具有利尿、降血压、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临床应用:用于咯血、衄血、尿血、崩漏等血热出血证;热毒疮痈、乳痈,配伍金银花、蒲公英;热淋、血淋,配伍滑石、白茅根。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可用30-60g。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无瘀热者不宜用。
艾叶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肾经。
功效特点: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含挥发油(桉油精、樟脑),能温通血脉,促进凝血,同时具有抑菌、平喘作用。
临床应用:用于虚寒性出血证,如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月经不调、痛经,配伍当归、香附;虚寒性腹痛、泄泻,配伍干姜、吴茱萸。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温灸或煎汤洗。
注意事项:阴虚血热者不宜用;孕妇慎用(安胎需配伍使用)。
侧柏叶
性味归经:苦、涩,寒;归肺、肝、大肠经。
功效特点: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含挥发油、鞣质,能缩短凝血时间,同时具有镇咳、祛痰、抗炎作用。
临床应用:用于咯血、衄血、便血、崩漏等血热出血证;肺热咳嗽、痰中带血,配伍黄芩、瓜蒌;脱发、须发早白,研末外用或配伍何首乌。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止血宜炒炭用,止咳宜生用。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茜草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经。
功效特点:凉血化瘀,止血,通经,含蒽醌类、环肽类,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同时具有抗炎、升高白细胞作用。
临床应用:用于血热出血证(吐血、衄血、崩漏)及兼有瘀滞者;血瘀经闭、痛经,配伍当归、红花;跌打损伤瘀肿,配伍乳香、没药。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止血宜炒炭用,活血宜生用。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无瘀滞者不宜用;孕妇慎用。
止血消肿中草药核心要点归纳
为便于临床快速查阅,将上述草药的核心信息整理如下: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止血功效 | 消肿功效 | 常用配伍 | 用法用量 |
---|---|---|---|---|---|
三七 | 甘、微苦,温;肝、胃 | 化瘀止血,止血不留瘀 | 消肿定痛,抗炎消肿 | 乳香、没药(跌打损伤);仙鹤草(崩漏) | 煎服3-10g;研末1-3g |
仙鹤草 | 苦、涩,平;心、肝 | 收敛止血,补虚 | 抗炎,增强免疫 | 黄连、木香(痢疾);黄芪、党参(虚性出血) | 煎服10-15g |
白及 | 苦、甘、涩,微寒;肺、胃、肝 | 收敛止血,生肌 | 消肿,促进溃疡愈合 | 百合、百部(肺结核出血);海螵蛸(胃溃疡) | 煎服6-15g;研末3-6g |
蒲黄 | 甘,平;肝、心 | 止血(炒用)、化瘀(生用) | 利尿通淋,抗炎 | 五灵脂(痛经);冬葵子(血淋) | 煎服5-10g,包煎 |
地榆 | 苦、酸、微寒;肝、大肠 |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 消肿,抗炎 | 侧柏叶(便血);冰片(烫伤) | 煎服10-15g |
槐花 | 苦,微寒;肝、大肠 |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 降血压,改善微循环 | 夏枯草、菊花(肝火头痛) | 煎服10-15g |
小蓟 | 甘、苦,凉;心、肝 | 凉血止血,解毒消痈 | 利尿,抗炎 | 金银花、蒲公英(疮痈);白茅根(血淋) | 煎服10-15g |
艾叶 | 辛、苦,温;肝、脾、肾 | 温经止血,散寒调经 | 抗菌,温通血脉 | 当归、香附(痛经);干姜(虚寒腹痛) | 煎服3-10g |
侧柏叶 | 苦、涩,寒;肺、肝、大肠 | 凉血止血,化痰止咳 | 抗炎,生发乌发 | 黄芩、瓜蒌(肺热咳血);何首乌(脱发) | 煎服10-15g |
茜草 | 苦,寒;肝 | 凉血化瘀,通经 | 活血消肿,抗炎 | 当归、红花(经闭);乳香(跌打损伤) | 煎服10-15g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止血消肿中草药可以自行服用吗?为什么?
解答:不建议自行服用,止血消肿中草药虽应用广泛,但需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选用:出血性质有寒热之分(如热证出血宜用凉血止血的地榆、槐花,虚寒出血宜用温经止血的艾叶、三七),肿胀原因有气滞、血瘀、水湿之别(如血瘀肿痛宜用化瘀止血的三七、茜草,水湿肿宜配利水渗湿的茯苓、泽泻);部分药物有禁忌,如孕妇慎用蒲黄、茜草,脾胃虚寒者慎用槐花、地榆;药物配伍需严谨,如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需避免,自行服用可能导致不对证(如热证误用温药加重出血)、剂量不当(如三七过量可能影响凝血功能)或引发不良反应,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
问题2:外伤出血伴局部肿胀,如何选择中草药?
解答:外伤出血伴肿胀多因“血瘀气滞”,治疗需“止血化瘀、消肿止痛”,优先选用兼具止血与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
- 轻度出血(表皮擦伤、毛细血管出血):可单用三七粉或白及粉外敷,既能快速止血,又能促进瘀血消散;若肿胀明显,可配伍乳香、没药研末调敷,增强活血消肿作用。
- 中度出血(伤口较深、活动性出血):内服三七、茜草,三七止血化瘀,茜草凉血通络,可配伍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促进肿胀吸收;外用地榆、蒲黄研粉撒于伤口,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蒲黄化瘀止血,减少渗出。
- 重度出血(动脉破裂、大量出血):需先西医止血处理,待出血控制后,用仙鹤草、艾叶温经止血,配伍黄芪、党参补气摄血,防止气虚血瘀加重肿胀;外用云南白药(含三七等)以化瘀消肿。
同时需注意伤口清洁,避免感染,若肿胀持续不消或伴有发热、化脓,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