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蛇床子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干燥成熟果实,别名蛇米、蛇珠、虳床子等,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有燥湿祛风、杀虫止痒、温肾壮阳之功效,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其“原图”即指原植物的形态特征,准确辨识原植物是保证药材质量及安全应用的基础,现从植物学角度详细描述其原植物形态特征,并结合药用部位、功效及应用进行阐述。
蛇床子原植物形态特征(“原图”详解)
蛇床子原植物为蛇床(Cnidium monnieri (L.) Cuss.),一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体具香气,茎直立,圆柱形,多分枝,表面有纵沟纹,常带紫色,幼枝被柔毛,基生叶及下部叶具长柄,柄长2-6厘米,基部有宽叶鞘;叶片二至三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3厘米,宽0.5-1.5厘米,边缘具不整齐缺刻状锯齿或浅裂,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沿脉被短柔毛;上部叶柄渐短,叶片简化,裂片较小。
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直径2-7厘米,伞梗8-16个,不等长,长1-3厘米,被柔毛;无总苞片,或有1-2片,线形;伞梗8-18个,小总苞片5-8片,线形,比花梗短;花白色,两性,萼齿不明显;花瓣5,卵形,先端内凹,向内弯曲;雄蕊5,与花瓣互生;子房下位,2室,花柱2基生,花柱叉开,双悬果椭圆形,长2-3毫米,宽1-1.5毫米,分果果背有翅状棱,棱槽内油管1,合生面油管2,果棱翅状,每棱槽内有油管1条,合生面油管2条,花期4-7月,果期6-8月。
为便于直观辨识,现将关键形态特征归纳如下:
部位 | 形态特征描述 |
---|---|
茎 | 直立,圆柱形,多分枝,有纵沟纹,常带紫色,幼枝被柔毛 |
叶 | 基生叶及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复叶,最终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缺刻状锯齿,两面沿脉被毛 |
花序 | 复伞形花序,伞梗8-16个,无总苞片,小总苞片5-8片线形,花白色,花瓣5,卵形内凹 |
果实(药用) | 双悬果椭圆形,果背有翅状棱,棱槽内油管1,合生面油管2,果棱翅状,长2-3毫米 |
蛇床子的性味、功效与应用
蛇床子味辛、苦,性温;归肾经,其核心功效为燥湿祛风、杀虫止痒、温肾壮阳,临床应用广泛:
- 外用:燥湿杀虫,常用于湿疹、阴痒、疥癣、滴虫性阴道炎等,可单味研末调敷,或配伍苦参、黄柏等煎汤熏洗;
- 内服:温肾壮阳,用于肾阳虚衰所致的腰膝酸软、宫冷不孕、阳痿遗精等,常配伍菟丝子、五味子等补肾药;现代研究还发现其具有抗炎、抗菌、抗过敏、增强免疫等作用,对皮肤病及生殖系统疾病有较好疗效。
使用注意事项
蛇床子性温,阴虚火旺者(如口干舌燥、潮热盗汗、舌红少苔)忌用;外用需控制浓度,避免皮肤刺激;孕妇及皮肤破损处慎用。
相关问答FAQs
Q1:蛇床子与哪些药物配伍可增强杀虫止痒效果?
A:蛇床子外用杀虫止痒时,常配伍苦参、黄柏、白鲜皮等清热燥湿药,如《外科正宗》中的“蛇床子散”,即蛇床子、白矾、黄柏煎汤熏洗,治疗阴痒带下;若湿热兼有风邪,可配伍地肤子、荆芥以祛风止痒,增强疗效。
Q2:蛇床子内服治疗肾阳虚时,如何避免温燥伤阴?
A:蛇床子温燥之性较强,内服治疗肾阳虚时,需配伍滋阴补肾药如山茱萸、枸杞子、熟地黄等,以“阴中求阳”,既温肾阳又不伤阴液;同时用量不宜过大,一般煎汤内服3-10克,或入丸散,长期服用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温燥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