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是否会牺牲药材质量与道地性的关键问题?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是中医药产业现代化的核心环节,也是保障药材质量稳定、供应充足的关键举措,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中医药发展的明确支持,以及国内外市场对中药材需求的持续增长,传统分散的小农种植模式已难以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中药材从“小而散”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将从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解决路径等方面,系统探讨中药材规模化种植的实践与探索。

中药材规模化种植

中药材规模化种植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下,我国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取得显著进展,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500万亩,较2015年增长35%,其中规模化种植(指集中连片面积500亩以上、统一标准管理的种植基地)占比约38%,较2015年提升22个百分点,区域化布局特征日益明显,已形成甘肃陇南当归、云南文山三七、安徽亳州白芍、吉林抚松人参等一批规模化种植产业带,这些产区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有效提升了药材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政策支持是规模化种植的重要推手,2021年,国家药监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中药材种植(养殖)管理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各地也相继出台配套政策,如甘肃省对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给予每亩500元补贴,云南省设立20亿元中医药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三七、重楼等品种的规模化基地建设,企业参与度显著提高,以片仔癀、云南白药、同仁堂等为代表的药企,通过“自建基地+订单农业”模式,建立稳定的中药材供应源头,2022年药企自建及合作基地面积已突破1500万亩,占规模化种植总面积的20%。

技术创新为规模化种植提供支撑,近年来,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基地数量稳步增长,截至2022年底,全国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品种达180余个,涉及基地600余个,覆盖黄芪、党参、金银花等常用品种,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使部分基地实现土壤墒情、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和智能灌溉,宁夏枸杞基地通过数字化管理,亩产提高15%,人工成本降低20%,林下种植、轮作套种等生态模式推广,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如东北林下参种植面积已达800万亩,占人参总种植面积的60%。

中药材规模化种植面临的主要问题尽管发展迅速,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仍面临多重挑战,制约着产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一是种质资源混乱,优良品种覆盖率低。 中药材种质退化问题突出,部分产区长期自行留种,导致品种抗性下降、有效成分含量不稳定,如当归主产区甘肃岷县,种植品种混杂,阿魏酸含量差异达30%以上;丹参种植中,不同品种丹参酮含量相差2倍,据统计,全国中药材优良品种覆盖率不足40%,远低于粮食作物90%以上的水平,严重影响了药材质量的一致性和可控性。

二是质量标准执行不严,安全风险隐存。 规模化种植要求严格的质量控制,但部分基地为追求产量,存在滥用农药、化肥的情况,2022年国家药监局抽检显示,中药材不合格项目中,农药残留占比达45%,其中部分规模化基地因违规使用高毒农药被通报,重金属超标问题也时有发生,如部分产区土壤镉含量超标,导致白芍、丹参等药材重金属残留超标。

三是产业链条不完善,附加值偏低。 多数规模化种植基地仍以出售原料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足,据统计,全国中药材加工转化率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导致“好种好产却卖不上价”,如云南三七年产量占全国的80%,但其中70%以原料形式外销,提取加工和终端产品开发多由省外企业主导,本地产业附加值流失严重。

中药材规模化种植

四是市场波动风险大,农户利益难保障。 中药材价格受气候、产量、市场投机等多因素影响,波动剧烈,如2021年白芍因种植面积扩大,价格从每公斤80元暴跌至25元,导致部分规模化基地亏损,农户种植积极性受挫。“企业+农户”模式中,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压级压价、拒收产品,损害农户利益,影响合作稳定性。

五是技术服务支撑不足,标准化水平待提升。 基层中药材技术人员匮乏,全国平均每县仅2-3名专业技术人员,难以满足规模化种植的技术指导需求,部分农户仍凭经验种植,对GAP标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掌握不足,导致标准化生产落实不到位。

推动中药材规模化种植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针对上述问题,需从品种、标准、产业链、组织模式等多方面发力,构建中药材规模化种植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一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选育。 建国家级、省级中药材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道地药材种质资源;支持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开展良种选育,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如甘肃已建成当归、黄芪种质资源库,收集种质资源1200余份,培育出“岷归1号”“陇芪1号”等优良品种,推广后当归产量提高20%,黄芪甲苷含量提升15%。

二是建立全产业链质量标准体系。 完善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各环节标准,推行GAP认证与溯源管理,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从田间到终端”的溯源系统,记录种植环境、农事操作、加工过程等信息,实现质量全程可追溯,如安徽亳州建设中药材溯源平台,覆盖80%的规模化基地,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药材产地、检测报告等信息,产品溢价提升20%。

三是推动“三产融合”延伸产业链。 鼓励种植基地发展中药材初加工,如切片、提取、中药饮片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持药食同用药材开发药膳、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等,拓展消费场景,如浙江磐安发展“中药材+旅游”模式,建设浙贝母、元胡种植观光园,开发中药精油、养生茶等产品,综合收益较单纯种植增长3倍。

中药材规模化种植

四是创新组织模式保障农户利益。 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保险”模式,企业提供种苗、技术、订单,合作社组织生产统一管理,保险公司提供价格指数保险、天气指数保险,降低农户风险,如云南文山三七合作社与企业签订保底收购价(每公斤120元),同时设立风险基金,当市场价格低于保底价时由基金补足差价,2022年农户参与规模化种植的收入较散户高40%。

五是强化科技支撑与数字化管理。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为规模化基地提供技术指导;推广智能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如宁夏中宁枸杞基地引入物联网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实现水肥精准管理,亩均节水30%、节肥20%,人工成本降低25%。

主要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情况示例(2022年数据)

品种 主产区 种植规模(万亩) 年产量(万吨) 主要用途 规模化占比
当归 甘肃陇南 120 25 药用、保健 45%
三七 云南文山 50 8 药用、提取、化妆品 60%
黄芪 甘肃定西 200 45 药用、饮片 50%
枸杞 宁夏中宁 80 12 药用、食品、调味品 70%
人参 吉林抚松 60 5 药用、保健品 55%

相关问答FAQs

Q1: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是否会影响药材的道地性?
A1:规模化种植与道地性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是否遵循“道地药材”的生态习性和种植规范,道地性的核心是“产地适宜、品种优良、技术得当”,规模化种植可通过统一选用道地品种、模拟野生环境(如林下种植)、采用传统农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等方式,甚至能提升道地药材的质量稳定性,甘肃岷县当归规模化基地坚持在高海拔(2500-3000米)、冷凉气候条件下种植,严格遵循“三年生”传统周期,其有效成分阿魏酸含量显著高于非道地产区,但需警惕盲目扩大种植范围、改变生态条件的“伪规模化”,这才会破坏道地性。

Q2:普通农户如何参与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并保障收益?
A2:普通农户可通过“合作社+基地+企业”的模式参与规模化种植:一是加入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对接企业订单;二是与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合同,约定收购价格和数量,降低市场风险;三是参与土地入股,享受“保底租金+分红”收益,河南焦作山药种植区,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管理,企业按市场价收购,扣除成本后农户获得60%的收益,同时享受土地租金,亩均年收入较传统种植增加5000元以上,农户还可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掌握标准化种植技术,提升自身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蛇百子作为中草药,有何独特功效与应用?
« 上一篇 09-21
鲜中草药直接食用可行吗?功效与安全风险如何平衡?
下一篇 » 09-2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