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药材价格整体呈现“高位震荡、品种分化”的运行态势,受气候异常、种植结构调整、市场需求变化及政策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同品类价格走势差异显著,从年初至今,药市价格波动幅度较往年加大,部分品种因减产导致价格飙升,而部分因扩种或库存充足则出现回调,整体市场呈现出“涨跌互现、结构分化”的复杂格局。
从供需关系看,中药材价格的核心驱动始终围绕“产需平衡”,今年国内中药材种植面积总体稳定,但受极端天气影响,部分主产区产量不及预期,推动价格上涨,甘肃、四川等地的当归、党参等根茎类品种,因春季干旱及夏季局部洪涝,减产幅度约15%-20%,导致市场货源偏紧,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30%-50%,相反,部分药食同源品种如白术、桔梗等,因去年价格高位刺激药农扩种,今年新货大量上市,市场库存充裕,价格较去年同期下跌20%-30%,部分品种甚至跌破种植成本线。
气候因素成为今年价格波动的重要推手,入夏以来,我国南方多地持续强降雨,导致湖南、江西等地的金银花、菊花等花类品种出现霉变、减产,其中金银花价格从年初的120元/公斤涨至180元/公斤,涨幅达50%;而北方地区干旱少雨,影响内蒙古、甘肃的黄芪、枸杞生长,黄芪价格同比上涨25%,冬季低温对云南、广西的三七、石斛等热带品种也造成影响,三七价格一度突破400元/公斤,较年初上涨35%,后随着新货补充略有回落。
政策调控对市场预期影响显著,今年国家持续推进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对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要求趋严,部分不合规货源被清出市场,导致优质药材价格坚挺,板蓝根、丹皮等品种因质量标准提升,优质货价格较普通货高出40%以上,中药配方颗粒集采常态化落地,企业对原料药材的需求从“追求数量”转向“注重质量”,道地药材如川贝母、辽五味等因品质稳定,价格保持稳中有升,涨幅约10%-15%。
市场结构变化也加剧了价格分化,随着中医药产业升级,中药企业对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的需求增加,订单农业模式逐步推广,部分品种如黄芪、当归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锁定产量,价格波动较往年减小,而野生资源类品种如冬虫夏草、野生灵芝等,因采挖限制加强,资源日益稀缺,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冬虫夏草特级货价格已达15万元/公斤以上,同比上涨8%,电商及跨境贸易的发展也使部分品种价格与国际市场联动增强,如人参、枸杞等出口量增加,国内价格受国际需求拉动上涨12%-20%。
从具体品种来看,以下部分大宗品种价格变化具有代表性(见表1):
表1 2024年部分中药材品种价格变化对比
品种 | 2023年均价(元/公斤) | 2024年均价(元/公斤) | 涨跌幅 | 主要原因 |
---|---|---|---|---|
当归 | 35 | 55 +57.1% | 主产区干旱减产,库存低位 | |
金银花 | 120 | 180 +50.0% | 南方暴雨导致减产,需求旺盛 | |
白术 | 28 | 20 -28.6% | 扩种导致供过于求,库存积压 | |
三七 | 320 | 380 +18.8% | 气候影响减产,药企需求增加 | |
丹皮(统) | 45 | 65 +44.4% | 质量标准提升,优质货供应减少 | |
枸杞 | 65 | 78 +20.0% | 干旱减产,出口需求增加 |
展望后市,中药材价格或将继续呈现“分化调整”态势,受气候变暖、耕地资源约束等影响,部分品种产量波动风险仍存,野生资源及道地药材价格有望保持坚挺;随着种植技术提升、订单农业普及及政策调控加强,家种品种价格波动或逐步趋稳,市场将更注重质量与可持续供给,药农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规划种植结构;药企则可通过建立稳定供应链、开发替代品等方式应对价格波动风险。
相关问答FAQs
Q1:今年中药材价格波动较大,普通药农应如何应对市场风险?
A:药农可从三方面入手降低风险:一是关注政策导向与市场预警,通过农业农村部门或中药材专业平台了解种植面积、需求预测等信息,避免盲目扩种;二是推广标准化种植,提升药材品质,对接药企订单农业,实现“以销定产”;三是参与合作社或种植基地,通过规模化采购、统一销售降低成本,增强议价能力,可购买农业保险应对自然灾害风险,保障收益稳定。
Q2:中药材价格上涨对中药企业成本控制有何影响?企业应如何应对?
A:价格上涨直接推高中药企业生产成本,尤其是对原料依赖度高的中成药企业,应对策略包括:一是建立战略储备,对价格波动大的核心品种提前锁定货源,签订长期采购合同;二是优化配方,在保证疗效前提下,通过研发替代品或调整原料比例降低成本;三是向上游延伸,通过自建基地或参股种植企业,控制原料质量与供应稳定性;四是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品牌建设、剂型创新等提高终端售价,部分抵消成本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