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阴虚中草药有哪些?功效、用法及适用人群解析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阴虚是中医常见证候,指机体阴液亏损,滋养、宁静功能减退,导致阳气相对亢盛,出现虚热内扰、机体失养等一系列症状,临床多表现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常见于热病后期、久病体虚或劳累过度人群,治疗阴虚当以滋阴降火、养阴生津为基本原则,中草药凭借其精准的配伍和温和的调理作用,在阴虚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以下从补阴药与清虚热药两大类别,详细介绍常用治阴虚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使用注意。

治阴虚中草药有

常用补阴药

补阴药主要针对阴液不足所致的干燥、虚热、失眠等症状,通过滋养肺胃肝肾之阴,恢复机体阴液平衡。

沙参

  •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 主治:肺热燥咳(干咳少痰、咽干口渴)、阴虚劳嗽(痰中带血、潮热盗汗)、胃阴不足(口干多饮、饥不欲食)。
  • 用量:煎服,6-12g;鲜品15-30g。
  • 注意:风寒咳嗽及寒饮咳喘者禁用;反藜芦。

麦冬

  •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胃、心经。
  • 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 主治:肺阴亏耗(干咳痰少、咯血)、胃阴不足(津伤口渴、便秘)、心阴亏虚(心悸失眠、虚烦不安)。
  • 用量:煎服,6-12g。
  • 注意:感冒风寒、痰湿咳嗽、脾胃虚寒便溏者忌用。

玉竹

  •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 功效: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 主治:肺胃阴伤(燥咳咽干、咽痛声哑)、热病伤阴(口渴心烦、食欲不振)。
  • 用量:煎服,6-12g。
  • 注意:痰湿内蕴、中寒便溏者慎用。

石斛

  •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胃、肾经。
  • 功效: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 主治:热病伤津(烦渴饮冷、舌红少苔)、胃阴不足(食少干呕、胃脘隐痛)、肾阴亏虚(视物模糊、腰膝酸软)。
  • 用量:煎服,6-12g;鲜品15-30g;入汤剂宜久煎。
  • 注意:温热病早期尚未化燥伤阴者不宜用;湿温病未化燥者忌服。

枸杞子

  •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肾经。
  • 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 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力减退(目暗昏花、内障目昏)、消渴(口渴多饮、尿频)。
  • 用量:煎服,6-12g;嚼服更佳。
  • 注意:外感实热、脾虚湿滞、肠滑便溏者慎用。

女贞子

  • 性味归经:甘、苦,凉,归肝、肾经。
  • 功效:滋补肝肾、明目乌发。
  • 主治:肝肾阴虚(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头发早白、脱发)、目暗不明(视物模糊、眼目干涩)。
  • 用量:煎服,6-12g。
  • 注意: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用;生品慎用,易致滑肠。

龟甲

  • 性味归经:咸、甘,平,归肝、肾、心经。
  • 功效: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
  • 主治:阴虚阳亢(头晕目眩、潮热盗汗)、肾虚骨痿(腰膝酸软、小儿囟门不合)、心血不足(惊悸失眠、健忘)。
  • 用量:煎服,9-24g,先煎。
  • 注意:孕妇慎用;脾胃虚弱者配伍健脾药同用。

鳖甲

  • 性味归经:咸,平,归肝、肾经。
  • 功效: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 主治:阴虚阳亢(骨蒸潮热、盗汗)、癥瘕积聚(肝脾肿大、腹部癥块)、经闭痛经。
  • 用量:煎服,9-24g,先煎;宜砂炒醋制。
  • 注意:孕妇禁用;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用。

常用清虚热药

清虚热药主要针对阴虚内热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苔等症状,通过清退虚热,调和阴阳。

治阴虚中草药有

地骨皮

  •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肾经。
  • 功效:凉血除蒸、退热降火。
  • 主治: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盗汗)、肺热咳嗽(喘咳气逆、皮肤蒸热)、内热消渴(口渴多饮、尿频)。
  • 用量:煎服,6-12g。
  • 注意:外感风寒、脾胃虚寒者忌用。

银柴胡

  •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肝、胃经。
  • 功效:清虚热、除疳热。
  • 主治:阴虚发热(潮热盗汗)、小儿疳积(发热烦渴、腹大青筋、形体消瘦)。
  • 用量:煎服,3-10g。
  • 注意:外感风寒、血虚无热者忌用。

胡黄连

  •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 功效: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 主治:阴虚发热(潮热盗汗)、小儿疳热(腹胀发热、消化不良)、湿热泻痢(腹痛泄泻、里急后重)。
  • 用量:煎服,3-10g。
  • 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白薇

  • 性味归经:苦、咸,寒,归胃、肝、肾经。
  •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 主治:阴虚发热(产后虚热、低热不退)、热淋血淋(尿频尿痛、尿血)、疮痈肿毒(咽喉肿痛、乳腺炎)。
  • 用量:煎服,3-12g。
  • 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

常用治阴虚中草药一览表

草药名称 性味归经 功效 主治重点 用量参考(g)
沙参 甘微寒,肺胃经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肺热燥咳、阴虚劳嗽、胃阴不足 6-12
麦冬 甘微苦微寒,肺胃心经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肺阴亏耗、胃阴不足、心悸失眠 6-12
枸杞子 甘平,肝肾经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头晕目眩、视物模糊、须发早白 6-12
龟甲 咸甘平,肝肾心经 滋阴潜阳、益肾健骨 阴虚阳亢、肾虚骨痿、惊悸失眠 9-24(先煎)
地骨皮 甘寒,肺肝肾经 凉血除蒸、退热降火 骨蒸潮热、盗汗、肺热咳嗽 6-12
银柴胡 甘微寒,肝胃经 清虚热、除疳热 阴虚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3-10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阴虚体质的人日常如何通过饮食和中草药调理?
解答:阴虚体质者饮食宜清淡滋阴,可多食银耳、百合、梨、桑葚、黑芝麻、山药等甘凉滋润之品,避免辛辣、煎炸、温热食物(如辣椒、羊肉、韭菜),中草药调理可选用枸杞子(6-10g泡水)、麦冬(6-10g煮水)、玉竹(6-10g煲汤)等,或取沙参、麦冬、玉竹各10g,瘦肉100g炖汤,每周2-3次,既能滋阴又兼顾脾胃,避免熬夜、规律作息,适当进行太极、八段锦等轻缓运动,有助于调和阴阳。

问题2:阴虚长期不愈,是否需要调整用药?如何避免药物依赖?
解答:阴虚长期不愈需考虑辨证是否准确,或兼夹气虚、血瘀、湿热等病理产物,阴虚兼气虚(气阴两虚)可配伍黄芪、党参;兼血瘀(如胸痹、痛经)可加丹参、川芎;兼湿热(如口苦、苔黄腻)需先清湿热,再滋养阴液,避免滋腻碍胃,用药期间需定期复诊,根据症状变化调整药方,避免长期单一用药,阴虚调理需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如控制情绪、避免劳累、合理饮食,待阴液恢复后可逐渐减停药物,依赖中草药反而可能损伤脾胃功能,影响疗效。

治阴虚中草药有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未来中草药价格走势如何?供需失衡、气候变局与政策调控影响几何?
« 上一篇 09-21
祛风的中药材有哪些?
下一篇 » 09-2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