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兰是兰科石仙桃属植物,在民间常作为传统中草药使用,其药用部位主要为假鳞茎,具有养阴清肺、化痰止咳等功效,由于“核兰”多为地方俗称,植物学中对应物种多为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或其近缘种,正确识别核兰的形态特征对药用资源采集与保护至关重要,以下从植物学特征、药用价值、生长环境及图片识别要点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帮助通过图片准确辨识核兰。
核兰的植物学特征与图片识别要点
核兰(以石仙桃为例)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15-30厘米,根状茎匍匐,密被鳞片,假鳞茎卵状长圆形,肉质,顶端生2叶,叶带状或椭圆状披针形,革质,长10-20厘米,宽1.5-3厘米,先端钝,基部收狭成柄,叶脉平行,具明显的横行脉格,花葶从假鳞茎基部抽出,总状花序,着生5-20朵花;花苞片狭披针形,花白色或淡黄白色,略带香气;花被片离生,花瓣与萼片相似,唇瓣3裂,侧裂片半圆形,中裂片长圆形,边缘波状,上有2条褶片;蕊柱短,柱头凹陷,果实为蒴果,椭圆形,长约3厘米,成熟时开裂。
通过图片识别时,需重点关注以下特征:假鳞茎的肉质卵状形态(常误认为“块茎”)、叶2片生于假鳞茎顶端、总状花序多花且花被片白色带褶唇瓣,若图片中展示植株基部有匍匐根状茎、叶片革质有横行脉格,可初步判断为兰科石仙桃属植物,结合花部特征可进一步确认为核兰。
核兰的药用价值与传统应用
核兰作为中草药,其假鳞茎味甘、微苦,性凉,归肺、胃经,历代医书多有记载。《本草纲目拾遗》载其“清肺热,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肺结核咯血”,民间常用于治疗慢性咽炎、百日咳、胃溃疡等症,现代研究表明,核兰含石仙桃多糖、菲类、联苄类等成分,具有镇咳、祛痰、抗炎、免疫调节及抗氧化作用,石仙桃多糖可通过调节Th1/Th2平衡减轻哮喘症状,菲类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核兰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成分类型 | 代表化合物 | 药理作用 |
---|---|---|
多糖 | 石仙桃多糖 | 增强免疫力、抗肿瘤、调节免疫 |
菲类 | 石仙桃菲A、B | 抗菌、抗炎、抗氧化 |
联苄类 | erianthridin |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氨基酸及微量元素 | 天冬氨酸、钙、锌 | 补气养阴、促进组织修复 |
核兰的生长环境与分布
核兰多附生于海拔500-1500米的林中树干、岩石或山谷湿润处,喜温暖湿润、散射光充足的环境,耐阴但怕积水,适宜生长温度18-25℃,空气湿度70%-80%,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云南、福建、贵州等省份,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分布,在图片中,若核兰植株附生于树干或岩石缝隙,周围伴生苔藓、蕨类等植物,可印证其典型的附生生境特征。
核兰图片拍摄与识别注意事项
为准确通过图片识别核兰,拍摄时需注意多角度展示植株特征:
- 全株拍摄:包含匍匐根状茎、假鳞茎及花葶,体现丛生形态;
- 叶部特写:突出叶片的带状形态、革质质感及横行脉格;
- 花部细节:拍摄花朵正面或侧面,展示唇瓣的褶片及花被片颜色;
- 生境背景:附生树干或岩石的背景有助于辅助判断。
需注意与近缘种区别,如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假鳞茎呈球形,叶1枚;而石仙桃假鳞茎卵状,叶2枚,可通过叶片数量和假鳞茎形态区分。
相关问答FAQs
Q1:核兰与石斛在图片中如何区分?
A1:核兰(石仙桃)与石斛均为兰科附生植物,但可通过以下特征区分:①假鳞茎形态:核兰假鳞茎为卵状长圆形,石斛茎圆柱形或纺锤形;②叶片数量:核兰每假鳞茎生2叶,石斛叶互生,多枚;③花序:核兰为总状花序,花小而多,石斛为总状或伞形花序,花大而艳丽,图片中若看到纺锤形茎、互生叶及大花,多为石斛;卵状假鳞茎、对生叶及多小白花,则为核兰。
Q2:采集核兰假鳞茎时需要注意什么?
A2:采集核兰需遵循“可持续利用”原则:①选择野生资源丰富区域,避免过度采挖导致资源枯竭;②仅采集成熟假鳞茎,保留小假鳞茎和植株,确保种群更新;③避开繁殖期(花果期),一般在秋季采挖后晒干入药;④若为人工栽培,可按需采挖,同时注意保护附生环境,减少对树干或岩石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