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鼻塞中医治疗有哪些方法?效果如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鼻窦炎鼻塞是临床常见病症,以鼻塞、流脓涕、头痛、嗅觉减退等为主要表现,中医学称之为“鼻渊”,认为其发病多与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相关,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注重整体调理与局部改善相结合,以下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特色外治法及生活调护等方面详细阐述。

鼻窦炎鼻塞中医治疗

中医对鼻窦炎鼻塞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鼻为肺之窍,与肺、脾、胆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鼻窦炎鼻塞的发生多因外感风热、胆腑郁热、脾胃湿热、肺气虚寒等导致鼻窍气机不畅、气血瘀滞、脓涕停聚而成,具体而言:

  • 外邪侵袭:风热之邪或风寒郁久化热,上犯鼻窍,壅滞肺经,致鼻塞流涕;若反复感邪,余邪未清,滞留鼻窦,可转为慢性。
  • 胆腑郁热:肝胆之经络循行于鼻窍,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胆火上炎,灼伤鼻络,脓涕黄浊、鼻塞加重。
  • 脾胃湿热: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致脾胃湿热内生,湿热循经上蒸鼻窍,壅滞鼻窦,可见鼻塞、涕黄稠量多。
  • 肺气虚寒:久病体弱或反复感冒,致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寒邪滞留鼻窍,鼻窍失于温煦,可见鼻塞遇寒加重、涕白黏量少。

辨证分型与内治法

中医治疗鼻窦炎鼻塞强调“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相应治法与方药,以下为常见证型的治疗思路:

肺经风热证

主症:鼻塞,鼻涕黄白或黏稠,量少,伴发热、头痛、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代表方剂: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桔梗、芦根、辛夷花、苍耳子、白芷)。
加减:头痛甚者加藁本、蔓荆子;鼻塞重者加石菖蒲、路路通。

胆腑郁热证

主症:鼻塞明显,鼻涕黄浊黏稠如脓,量多,嗅觉减退,伴头痛剧烈(眉棱角或太阳穴胀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
加减:涕多者加败酱草、鱼腥草;头痛甚者加川芎、菊花。

脾胃湿热证

主症:鼻塞,鼻涕黄稠量多,伴头重昏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肢体困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升清。
代表方剂:甘露消毒丹加减(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木通、藿香、白蔻仁、连翘、薄荷)。
加减:腹胀甚者加厚朴、陈皮;鼻塞久者加黄芪、升麻(升阳益气)。

鼻窦炎鼻塞中医治疗

肺气虚寒证

主症:鼻塞时轻时重,鼻涕白黏量少,遇寒加重,伴嗅觉减退、气短乏力、自汗、畏风,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温补肺气,散寒通窍。
代表方剂:温肺止流丹加减(细辛、荆芥、人参、甘草、诃子、桔梗、鱼脑石)。
加减:鼻塞甚者加黄芪、辛夷花;易感冒者加防风、白术(玉屏风散之意)。

为便于临床参考,现将常见证型与内治法归纳如下:

证型 主症特点 治法 代表方剂
肺经风热证 鼻涕黄白黏稠,伴发热咽痛,舌红苔薄黄 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银翘散加减
胆腑郁热证 鼻涕黄浊如脓,头痛剧烈,口苦咽干 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龙胆泻肝汤加减
脾胃湿热证 鼻涕黄稠量多,头重脘胀,舌红苔黄腻 清热利湿,健脾升清 甘露消毒丹加减
肺气虚寒证 鼻塞遇寒加重,鼻涕白黏,气短乏力 温补肺气,散寒通窍 温肺止流丹加减

中医特色外治法

内服药物调理全身的同时,配合外治法可直接作用于鼻窍,缓解鼻塞、改善引流,提高疗效:

中药滴鼻法

将具有通窍、消炎、排脓作用的中药(如辛夷花、苍耳子、白芷、金银花、连翘等)煎煮浓缩,过滤后取药液滴鼻,每次2-3滴,每日3-5次,可迅速缓解鼻塞,稀释脓涕,常用方剂:辛夷花10g、苍耳子6g、白芷10g、薄荷5g(后下),煎取浓缩液100mL,滴鼻。

中药熏洗法

取辛夷花、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各15g,煎煮后趁热先熏蒸鼻部(注意距离,避免烫伤),待温度适宜时用纱布蘸药液清洗鼻翼及鼻腔,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通过温热刺激与药物渗透,促进鼻黏膜血液循环,助脓涕排出。

鼻窦炎鼻塞中医治疗

穴位贴敷法

选用通窍、健脾类中药(如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吴茱萸等),研末后用生姜汁或蜂蜜调制成糊状,贴敷于肺俞、风门、膏肓、鼻通(迎香上0.5寸)等穴位,每次4-6小时,每日1次,适用于慢性鼻窦炎肺气虚寒证或脾胃虚弱证。

针灸与推拿

  • 针灸:主穴取迎香、印堂、鼻通、合谷、列缺,配穴:肺经风热加曲池、风池;胆腑郁热加阳陵泉、太冲;肺气虚寒加肺俞、脾俞,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 推拿:揉按迎香穴(鼻翼旁0.5寸)1-2分钟,搓揉鼻翼两侧至局部发热,按揉风池、风府穴各1分钟,拿合谷穴5-10次,可每日早晚各1次,改善鼻部血液循环,缓解鼻塞。

生活调护与预防

中医重视“治未病”,鼻窦炎鼻塞的康复与日常调护密切相关:

  • 饮食有节:急性期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多食新鲜蔬果(如梨、枇杷、萝卜等),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及生冷寒凉之品(如辣椒、油炸食品、冰淇淋等),以免助湿生热或加重虚寒,慢性肺气虚寒者可适量食用生姜、红枣、山药等温补肺气之品。
  • 起居有常:注意鼻腔保暖,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以增强正气。
  • 环境调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度适宜(50%-60%),避免接触花粉、粉尘等过敏原;雾霾天气外出需佩戴口罩,减少对鼻黏膜的刺激。
  • 情志调畅:肝胆郁热者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调节情绪,必要时配合疏肝解郁类中药(如柴胡、郁金、香附等)。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鼻窦炎鼻塞一般多久能见效?
答:中医治疗鼻窦炎鼻塞的见效时间与病情轻重、证型、病程及治疗依从性相关,一般而言,急性鼻窦炎(如肺经风热证、胆腑郁热证)若辨证准确、用药及时,配合外治法,通常3-5天可缓解鼻塞、流涕症状,1-2周后头痛、嗅觉减退等表现逐渐改善;慢性鼻窦炎(如脾胃湿热证、肺气虚寒证)因病程较长、体质偏弱,需调理脏腑功能,见效较慢,一般需2-4周自觉症状减轻,3-6个月可巩固疗效,减少复发,建议坚持治疗并配合生活调护,避免症状缓解后立即停药。

问:中医治疗期间可以同时使用西药吗?
答:中西医结合治疗鼻窦炎鼻塞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可根据病情需要合理配合,急性发作期鼻塞严重时,可短期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快速缓解黏膜水肿;若合并细菌感染,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抗生素,但需注意,中药与西药的使用间隔建议1-2小时(如饭后1小时服中药,睡前服西药),避免药物相互作用,若正在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降压药等,需告知中医师,避免中药(如丹参、当归、甘草等)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避免盲目用药。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膝盖积水老中医治疗有何独特之处?如何有效消除积水并防复发?
« 上一篇 08-28
专治肾结石的中草药效果如何?适用人群有哪些?
下一篇 » 08-28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