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中草药资源极为丰富,其中许多草药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是当地居民日常保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箱”,这些实用中草药或生长于山间田野,或栽种于庭院阳台,因其疗效确切、使用方便,代代相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中医药文化,以下从功效分类出发,介绍广东地区常见且实用的中草药,并附其关键信息,便于参考使用。
清热解毒类
广东夏季漫长,气候炎热,易生“热毒”,此类草药多具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效,常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等症。
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用法用量 | 适用症状 |
---|---|---|---|---|
金银花 | 甘寒,归肺、心、胃经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煎汤10-15g;泡茶3-5g | 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痈肿疔疮 |
菊花 | 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 煎汤5-10g;泡茶3-5g | 风热头痛、目赤涩痛、头晕眼花 |
鱼腥草 | 辛微寒,归肺经 |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 鲜品30-60g,煎汤或捣汁服 | 肺炎、肺脓肿、尿路感染 |
蒲公英 | 苦甘寒,归肝、胃经 |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 干品10-15g,鲜品30-60g煎汤 | 乳痈、疔疮肿毒、咽喉肿痛 |
祛湿利水类
广东气候潮湿,“湿邪”为患常见,此类草药能健脾祛湿、利水消肿,适用于湿困脾胃、水肿、小便不利等症,是岭南食疗的常用材料。
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用法用量 | 适用症状 |
---|---|---|---|---|
土茯苓 | 甘淡平,归肝、胃经 |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 煎汤15-30g,可煲汤 | 梅毒、湿疹、关节肿痛 |
薏苡仁 | 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 健脾渗湿,止泻,排脓,除痹 | 煎汤10-30g,煮粥或煲汤 | 脾虚湿盛、水肿、风湿痹痛 |
车前草 | 甘寒,归肝、肾、肺经 | 利水通淋,清热解毒,祛痰 | 鲜品30-60g,煎汤或捣汁服 | 尿路感染、肾炎、支气管炎 |
泽泻 | 甘寒,归肾、膀胱经 | 利水渗湿,泄热 | 煎汤6-12g,入汤剂或丸散 | 小便不利、水肿、泄泻 |
健脾消食类
岭南饮食丰富,易致“食积”,此类草药能健脾开胃、消食化积,常用于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等症,多与食材搭配食用。
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用法用量 | 适用症状 |
---|---|---|---|---|
山楂 | 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 煎汤10-15g,炒焦后增强消食 | 肉食积滞、泻痢腹痛、瘀阻腹痛 |
神曲 | 甘辛温,归脾、胃经 | 消食和胃 | 煎汤6-12g,入丸散剂 | 食积不化、脘腹胀满 |
麦芽 | 甘平,归脾、胃经 |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 煎汤10-15g,生用偏消食,炒用健脾 | 米面薯芋食积、乳房胀痛 |
鸡内金 | 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 健消食,固精止遗,化结石 | 煎汤3-10g,研末吞服1-3g | 食积不化、遗尿、胆结石 |
活血化瘀类
此类草药能通利血脉、消散瘀滞,常用于跌打损伤、痛经、闭经、产后瘀阻等症,广东民间常将其用于外伤调理。
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用法用量 | 适用症状 |
---|---|---|---|---|
丹参 | 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 |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 | 煎汤10-15g,酒制增强活血 | 冠心病、心绞痛、月经不调 |
益母草 | 辛苦微寒,归肝、心包经 | 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 煎汤10-30g,鲜品可用至60g | 痛经、闭经、水肿、疮疡肿毒 |
田七(三七) | 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 研末吞服1-3g,煎汤3-10g | 跌打损伤、咯血、吐血、心绞痛 |
川芎 | 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 煎汤3-10g,入丸散剂 | 头痛、胸胁刺痛、风湿痹痛 |
其他实用草药
除上述类别外,广东还有许多药食同源的实用草药,如补气的黄芪、党参,滋阴的麦冬、玉竹,驱蚊的艾叶、薄荷等,广泛应用于日常保健,黄芪煲鸡汤能补气升阳,麦冬煮水可养阴生津,艾叶熏蒸能驱蚊杀菌,薄荷含服可缓解咽喉不适,这些草药贴近生活,体现了“药食同源”的智慧。
相关问答FAQs
Q1:广东湿热体质适合用哪些中草药调理?
A:湿热体质者常表现为口苦、舌苔黄腻、大便黏滞、皮肤油腻等,可选用清热祛湿类草药:①土茯苓:30g,与瘦肉煲汤,能解毒除湿;②绵茵陈:15g,煎水代茶饮,清利湿热;③薏苡仁:30g,煮粥食用,健脾渗湿;④赤小豆:20g,炒后煮水,利水消肿,日常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搭配适量运动以助祛湿。
Q2:中草药煲汤时如何避免苦味过重?
A:中草药苦味多来自其性味(如苦寒)或有效成分,可通过以下方法改善:①预处理:苦味较重的草药(如黄连、龙胆草)需严格控制用量,一般不超过5g,并提前浸泡30分钟,可减少苦味渗出;②搭配甘味食材:如红枣、枸杞、桂圆、甘草等,能中和苦味;③焯水:部分草药(如鱼腥草)先焯水1分钟,可去除部分腥味和苦味;④分次煎煮:先煎煮草药15分钟,取药汁再与食材同煲,避免久煮导致苦味过重,若用于调理,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确保药效与口感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