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发热是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表现,辨证论治是治疗的关键,需根据发热的病因、病位、性质及患者体质差异,选用不同的中草药材,外感发热多因六淫外邪侵袭,分为风寒、风热、暑湿等证型;内伤发热则多与气血阴阳失调相关,常见气虚、阴虚、血虚、瘀血等证型,以下分证介绍常用中草药材及其应用。
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起病较急,常伴恶寒、头痛、鼻塞等症状,治疗以解表散邪为主。
(一)风寒发热
因风寒外袭,卫阳被遏,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流清涕、苔薄白,治宜辛温解表。
- 麻黄: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适用于风寒感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常与桂枝配伍(如麻黄汤),增强发汗解表之力,用量3-6g,煎服后温覆取汗。
-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风寒表虚证有汗者(如发热、恶风、汗出)常与白芍同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用量3-9g。
- 紫苏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兼有胸闷、恶心者尤为适宜,可配生姜、陈皮,用量5-10g。
(二)风热发热
因风热之邪侵袭,卫气失和,症见发热重、微恶寒、咽喉肿痛、口渴、舌红苔薄黄,治宜辛凉解表。
-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为风热发热要药,可单用(如银翘散中与连翘配伍),或配薄荷、牛蒡子,用量10-30g。
-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与金银花合用,增强清热解毒之力,兼治咽喉肿痛,用量6-15g。
-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发热头痛、目赤咽痛者宜用,后下,用量3-6g,不宜久煎。
-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咽喉肿痛、咳嗽痰黏者常用,配金银花、桔梗,用量6-12g。
(三)暑湿发热
因夏季感受暑湿之邪,症见发热、汗出不畅、头身困重、胸闷恶心、呕吐泄泻,治宜清暑解表、化湿和中。
- 香薷: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发汗解暑、化湿和中。“夏月麻黄”,适用于阴暑证,恶寒发热、无汗、头重身痛,配厚朴、扁豆(香薷饮),用量3-10g。
- 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暑湿感冒、胸闷呕吐、腹泻者宜用,配紫苏、厚朴,用量5-10g。
内伤发热
内伤病程较长,或低热或高热,常伴脏腑功能失调症状,治疗以调理气血阴阳为法。
(一)气虚发热
因中气不足,阴火内生,症见发热常在劳累后加重、热势或高或低、自汗、气短乏力、食少便溏,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为气虚发热主药,配党参、白术(如补中益气汤),增强益气升阳之力,用量15-30g。
-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生津养血,气虚发热、气血两虚者常用,配黄芪、升麻,用量10-30g。
(二)阴虚发热
因阴液亏损,虚火内生,症见午后或夜间低热、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治宜滋阴降火。
-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阴虚发热、骨蒸潮热者宜用,配玄参、麦冬(如清骨散),用量10-30g。
- 地骨皮:甘寒,归肺、肝、肾经,凉血除蒸、清肺降火,阴虚发热、盗汗常配银柴胡、鳖甲,用量9-15g。
- 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阴虚发热伴口干、心烦者,配生地、沙参,用量10-15g。
(三)血虚发热
因血液亏虚,阴不维阳,症见发热时热时止、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治宜养血清热。
-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血虚发热常配熟地、白芍(如当归补血汤),用量6-12g。
- 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血虚发热伴自汗、腹痛者,配当归、桂枝,用量10-15g。
(四)瘀血发热
因瘀血内停,气血不畅,症见午后或夜间发热、肢体刺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有瘀斑,治宜活血化瘀、清热。
- 丹参: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活血祛瘀、养血安神、凉血消痈,瘀血发热配赤芍、桃仁,用量10-30g。
-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瘀血发热兼热象者,配丹皮、红花,用量6-12g。
常用中草药材简表
证型 | 常用药材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用量(g) |
---|---|---|---|---|
风寒发热 | 麻黄 | 辛温,肺、膀胱经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3-6 |
桂枝 | 辛甘温,心、肺、膀胱经 |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 3-9 | |
风热发热 | 金银花 | 甘寒,肺、心、胃经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10-30 |
连翘 | 苦微寒,肺、心、小肠经 |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 6-15 | |
暑湿发热 | 香薷 | 辛微温,肺、脾、胃经 | 发汗解暑,化湿和中 | 3-10 |
藿香 | 辛微温,脾、胃、肺经 | 芳香化湿,和中止呕 | 5-10 | |
气虚发热 | 黄芪 | 甘微温,脾、肺经 |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 15-30 |
阴虚发热 | 生地黄 | 甘苦寒,心、肝、肾经 |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 10-30 |
血虚发热 | 当归 | 甘辛温,肝、心、脾经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 6-12 |
相关问答FAQs
Q1:发热时能否自行服用清热解毒类中草药?
A:不建议自行服用,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若风寒发热误用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易致寒凉伤阳,使病情加重;而风热发热若误用温里药(如麻黄、桂枝),则可能助热伤阴,发热原因复杂,外感与内伤证型不同,用药差异大,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避免滥用。
Q2:中草药退热效果慢,是不是需要配合西药?
A:中草药退热效果因证型而异,并非一定比西药慢,如风热发热用银翘散、风寒发热用荆防败毒散,辨证准确时退热效果显著,若发热过高(如39℃以上)、持续不退,或伴有头痛剧烈、呕吐、抽搐等症状时,可能为感染性疾病或其他急重症,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西药治疗(如退热药、抗感染药),避免延误病情,中草药与西药联用时,需注意间隔时间(一般间隔1-2小时),减少药物相互作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