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桑蝴蝶,又称桑寄生、桑上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四川等地,是临床常用的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类药材,其名“桑蝴蝶”源于多寄生于桑树上,且枝节膨大处形似蝴蝶展翅,形态独特,具有较高的药用与观赏价值,以下从来源、性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及图片识别等方面详细介绍。
来源与植物形态
桑蝴蝶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 (DC.) Danser的干燥带叶茎枝,原植物为常绿寄生灌木,高0.5-1米,寄生于桑、桃、梨、榆等树上,茎枝圆柱形,直径0.3-1厘米,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具细纵纹,枝节处膨大,有明显的环纹,形似蝴蝶翅膀,故得“桑蝴蝶”之名,叶对生或互生,革质,卵形至长椭圆形,长5-9厘米,宽3-5厘米,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表面黄绿色或棕绿色,有光泽,叶脉5-7条;叶柄短,长约1厘米,花两性,淡红色,聚伞花序腋生,具花1-3朵;浆果椭圆形,长6-8毫米,直径4-5毫米,黄褐色或红褐色,表面有疣状突起,花期4-7月,果期8-10月。
药材性状与图片识别特征
桑蝴蝶药材以枝条粗壮、叶片完整、色绿者为佳,其性状特征可通过图片直观识别:
- 茎枝: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0.3-1厘米,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具细纵纹及突起的皮孔,枝节处膨大,环纹明显,形似蝴蝶翅膀的关节(图片中可见明显的节间膨大,为关键鉴别点)。
- 叶片:多脱落或残存,完整叶片呈卵形或长椭圆形,革质,黄绿色至棕绿色,全缘,叶脉在背面突起,叶柄短,基部膨大呈鞘状(图片中可见叶柄基部与茎枝连接处的鞘状结构)。
- 断面:茎枝断面不平整,皮部薄,木部浅黄棕色或色深,射线放射状,髓部多中空(图片中断面可见木质部与髓部的分界)。
- 气味:气微,味微苦、涩。
以下为桑蝴蝶原植物与药材性状的对比简表:
部位 | 形态特征描述 | 图片识别要点 |
---|---|---|
原植物 | 常绿灌木,寄生于桑等树;茎红褐色,节膨大;叶卵形,革质,全缘;花淡红色,浆果黄褐色。 | 茎节处明显膨大,叶片有光泽,聚伞花序腋生,枝条呈“蝴蝶节”状。 |
药材(茎枝) | 圆柱形,直径0.3-1cm,表面红褐色,纵纹明显,节膨大,断面髓部中空。 | 节间膨大处形似蝴蝶翅膀,皮孔突起,断面可见放射状纹理。 |
药材(叶片) | 卵形或长椭圆形,革质,黄绿色,全缘,叶柄基部鞘状。 | 叶片革质有光泽,叶柄与茎连接处膨大,为鞘状(区别于其他寄生植物)。 |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桑蝴蝶性平,味苦、甘,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的功效,临床应用广泛:
- 风湿痹痛:用于肝肾不足、风湿痹阻所致的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常与独活、牛膝、杜仲配伍,如独活寄生汤。
- 胎动不安:用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所致的胎动不安或胎漏,常与阿胶、艾叶、续断同用,以安胎止血。
- 高血压:现代研究表明,桑蝴蝶含黄酮类、槲皮素等成分,有降血压、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常用于辅助治疗高血压。
- 其他:也可用于产后乳汁不足、崩漏下血等症。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 使用注意:湿热痹痛、阴虚火旺者慎用;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
相关问答FAQs
Q1:桑蝴蝶和桑寄生是同一种药材吗?如何区分?
A:桑蝴蝶是桑寄生的民间别称,二者为同一药材,因寄生于桑树且茎节膨大似蝴蝶而得名,药用部位、功效完全一致,需注意,市场上可能有其他寄生植物(如槲寄生)混称“桑蝴蝶”,可通过茎节是否膨大、叶柄是否具鞘状结构、叶片是否革质等特征鉴别,真品桑蝴蝶茎节膨大明显,叶柄基部鞘状,叶片革质有光泽。
Q2:桑蝴蝶图片中如何辨别真伪?常见伪品有哪些?
A:真品桑蝴蝶图片中,茎枝可见明显的节间膨大(“蝴蝶节”),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有细纵纹;叶片革质,全缘,叶柄基部鞘状;断面髓部中空,常见伪品为槲寄生,其茎枝节处不膨大,叶片革质但边缘常呈波状,叶柄无鞘状结构,断面实心;或为其他寄生植物的干燥茎枝,可通过茎节形态、叶柄特征及显微鉴别(真品粉末可见草酸钙簇晶、石细胞等)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