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二头肌拉伤是临床常见的运动损伤,多因突然用力、过度牵拉或长期劳损导致肌纤维或肌腱撕裂,属中医“筋伤”“筋痹”“伤筋”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病位在筋,与肝、肾关系密切,多因气血不和、经络阻滞,或肝肾亏虚、筋脉失养所致,治疗以“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为原则,通过中药、针灸、推拿、外治等多种方法综合调理,促进瘀消痛止、筋络通畅、筋骨强健。
中医对肱二头肌拉伤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理论中,“筋”包括肌腱、韧带、筋膜等软组织,赖气血濡养、肝血滋养,肱二头肌拉伤的病因主要有三:一是外力损伤,如提拉重物、跌倒时手掌撑地等,导致筋脉受损,气血瘀滞,“不通则痛”;二是劳损过度,长期反复屈肘或旋转前臂,使筋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气血运行不畅,“不荣则痛”;三是正气亏虚,年老体弱、肝肾不足,或气血虚弱,筋脉失于濡养,易受外力损伤而发病,病机核心为“瘀血阻滞、筋脉失养”,急性期以瘀血为主,慢性期多兼气血亏虚或肝肾不足。
分期论治:中医治疗的核心策略
根据损伤病程,中医将肱二头肌拉伤分为急性期(损伤后1-3天,红肿热痛明显)、恢复期(损伤后4天至2周,肿痛减轻、活动受限)和慢性期(2周以上,酸痛反复、遇劳加重),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治法。
(一)急性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通络
此期筋脉撕裂,瘀血内停,经络阻滞,治以“急则治其标”,重点消除肿胀、缓解疼痛。
-
中药内服
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基础方:桃仁10g、红花6g、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5g、生地黄15g、乳香6g、没药6g、甘草6g,若肿胀严重,加泽泻15g、茯苓15g利水消肿;疼痛剧烈,加延胡索10g、郁金10g行气止痛;兼有发热,加金银花15g、连翘10g清热解毒,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
中药外治
外敷“消肿止痛膏”(院内制剂)或“双柏散”(侧柏叶、大黄、黄柏、薄荷、泽兰),用蜂蜜或黄酒调糊,敷于患处,厚度约0.5cm,每日1次,每次4-6小时,若皮肤破损,禁用敷贴,可改用“金黄散”调敷。 -
针灸治疗
取阿是穴(肱二头肌压痛点)、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泻法,快速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或配合电针,采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3-5次为一疗程。 -
推拿手法
操作需轻柔,避免加重损伤,先以拇指点按阿是穴、曲池、手三里各1分钟,以酸胀为度;再用掌根或大鱼际轻揉肱二头肌及周围软组织5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最后做轻柔的屈肘、旋前旋后被动活动,幅度由小到大,以患者不感到剧痛为限。 -
其他疗法
可配合冷敷(急性期24-48小时内),用毛巾包裹冰袋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收缩血管、减少渗出;或耳穴压豆,取神门、皮质下、肘、肩,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以疼痛缓解为度。
(二)恢复期:活血续筋、舒筋活络、益气养血
此期瘀肿渐消,但筋脉未愈,气血不足,治以“标本兼顾”,重点促进筋络修复、恢复关节功能。
-
中药内服
以活血续筋、益气养血为主,方选“续筋活血汤”加减,基础方:当归12g、赤芍10g、川芎10g、红花6g、生地黄15g、续断15g、自然铜10g(先煎)、骨碎补15g、黄芪15g、党参15g、甘草6g,若活动受限明显,加木瓜10g、伸筋草15g舒筋活络;兼有风寒湿邪,加独活10g、威灵仙10g祛风除湿,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
中药外治
外敷“活血止痛膏”(当归、红花、乳香、没药等)或“伸筋草汤”(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路路通)熏洗,将药物煎汤,先熏后洗,水温40-50℃,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松解粘连。 -
针灸治疗
取阿是穴、曲池、手三里、足三里、阳陵泉,平补平泻法,进针后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可配合温针灸,在针柄上插1.5cm艾条点燃,每穴灸2壮,以温通经络,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
推拿手法
手法可适当加重,先按揉肱二头肌及周围软组织5分钟,重点弹拨粘连条索处(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再做肘关节屈伸、旋前旋后被动活动,幅度逐渐增大,最后用搓法、抖法放松上肢肌肉,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
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钟摆运动”(患肢自然下垂,前臂做左右摆动)、“屈肘伸肘练习”(健手辅助患肢缓慢屈肘、伸肘),每日3组,每组10-15次,避免暴力活动。
(三)慢性期: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温经通络
此期多因失治误治,或气血肝肾亏虚,筋脉失养,兼有瘀血阻滞,治以“缓则治其本”,重点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消除酸痛。
-
中药内服
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主,方选“独活寄生汤”或“壮筋养血汤”加减,基础方(独活寄生汤):独活10g、桑寄生15g、杜仲15g、牛膝15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0g、熟地黄15g、党参15g、茯苓15g、甘草6g,若兼有血瘀,加桃仁10g、红花6g活血化瘀;畏寒肢冷,加附子6g(先煎)、肉桂6g温阳散寒,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
中药外治
外敷“温经通络膏”(肉桂、附子、干姜、红花等)或“狗皮膏”,贴于患处,每日1次,每次12小时;或用艾条熏灸阿是穴、足三里、肾俞,每穴10-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1次。 -
针灸治疗
取阿是穴、肝俞、肾俞、足三里、太溪、阳陵泉,补法,进针后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可配合艾盒灸,灸盒置于患处,每次2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
推拿手法
以点按、揉法、拿法为主,重点点按肝俞、肾俞、足三里、太溪,每穴1-2分钟;再用掌根揉按肱二头肌5分钟,最后做肘关节主动、被动活动,松解粘连,恢复功能。 -
功能锻炼
加强“抗阻训练”(如用弹力带做屈肘练习)、“握力训练”(握力器),每日3组,每组10次,增强肌肉力量;配合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调和气血,强筋壮骨。
不同阶段中医治疗方法归纳
为更直观展示分期治疗策略,现将主要方法归纳如下:
分期 | 治则 | 中药内服 | 中药外治 | 针灸推拿 | 其他疗法 |
---|---|---|---|---|---|
急性期 |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 桃红四物汤加减 | 消肿止痛膏、双柏散外敷 | 阿是穴+曲池+手三里,泻法 | 冷敷、耳穴压豆 |
恢复期 | 活血续筋、舒筋活络 | 续筋活血汤加减 | 活血止痛膏、伸筋草汤熏洗 | 阿是穴+足三里+阳陵泉,平补平泻 | 钟摆运动、屈伸练习 |
慢性期 | 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 独活寄生汤/壮筋养血汤加减 | 温经通络膏、艾条熏灸 | 肝俞+肾俞+太溪,补法 | 抗阻训练、太极拳 |
康复指导与调护
- 制动与休息:急性期减少肘关节活动,避免提重物,必要时用三角巾悬吊前臂;恢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
- 饮食调理:急性期宜清淡饮食,忌辛辣、油腻、生冷;恢复期可适当增加山药、枸杞、黑豆、排骨等补益气血、强筋骨之品;慢性期忌烟酒,多食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
- 避风寒:避免患部受凉,尤其是空调、风扇直吹,防止寒湿侵袭加重病情。
- 坚持治疗:中医治疗需循序渐进,急性期、恢复期、慢性期各有侧重,需遵医嘱完成疗程,避免症状缓解后立即停药导致复发。
相关问答FAQs
Q1:肱二头肌拉伤后多久可以热敷?
A:热敷适用于恢复期(损伤后4天以上)及慢性期,急性期(1-3天)局部毛细血管破裂、渗出明显,热敷会加重肿胀和疼痛,需以冷敷为主;恢复期瘀肿渐消,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此时可采用中药熏洗或热毛巾敷(40-50℃,避免烫伤)。
Q2:中医治疗肱二头肌拉伤一般需要多久恢复?
A:恢复时间取决于损伤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及是否规范治疗,轻度拉伤(肌纤维轻微撕裂)经中医综合治疗(针灸、推拿、中药)1-2周可恢复;中度拉伤(部分肌纤维断裂)需2-4周;重度拉伤(肌腱完全断裂)需结合西医手术,术后配合中医康复治疗3-6个月,建议患者早期干预、坚持治疗,同时配合功能锻炼,以缩短恢复时间、降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