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草,又名金丝草、黄茅草,为传统中草药材,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等古籍中均有记载,主产于我国南方各省区,如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多生于山坡草地、田埂旁或路旁,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之效,是民间常用的清热解毒类草药。
从形态特征来看,金黄草为多年生草本,须根细密,黄白色,茎直立,丛生,高30-80厘米,基部常被枯黄色叶鞘包裹,节部略膨大,叶片条形,长10-25厘米,宽2-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叶面深绿色,叶背灰绿色,两面无毛或叶面疏生短柔毛;叶舌膜质,长约1毫米,顶端钝圆,圆锥花序顶生,长10-20厘米,分枝开展,小穗披针形,长4-6毫米,含2小花,颖果长圆形,成熟时金黄色,故得名“金黄草”。
性味归经方面,金黄草性甘、淡,味微寒;归肺、胃、膀胱经,其功效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止咳平喘为主,临床应用广泛,主治湿热黄疸,症见身目发黄、小便短赤,可与茵陈、栀子配伍;水肿、小便不利时,常与泽泻、茯苓同用,增强利水渗湿之效;对血热出血如尿血、咳血、衄血,可配伍白茅根、小蓟凉血止血;肺热咳嗽症见咳痰黄稠、气喘时,与桑白皮、黄芩配伍,可清肺平喘;鲜品捣烂外敷还能治疗外伤出血,有收敛止血作用。
用法用量上,内服一般煎汤,9-15g,鲜品可用至30g;或捣汁服,外用则取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撒布,但需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因本品性微寒,易伤脾胃阳气;孕妇禁用,其活血凉血之性可能影响胎元;同时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中药同用,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以下是金黄草的核心信息整理:
别名 | 金丝草、黄茅草 |
---|---|
来源 | 禾本科金茅属植物金黄草的干燥全草 |
性味归经 | 甘、淡,微寒;归肺、胃、膀胱经 |
功效主治 |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止咳平喘;主治湿热黄疸、水肿、血热出血、肺热咳嗽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g),外用捣敷或研末 |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禁用,忌与藜芦同用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金黄草和金丝草是同一种药材吗?
解答:是的,金黄草与金丝草为同种药材的别称,均指禾本科金茅属植物金黄草(Eulalia speciosa)的干燥全草,因植株成熟时小穗呈金黄色,且茎叶细长如丝,故得名“金黄草”“金丝草”,二者在药用部位、功效及临床应用上无区别,可混用。
问题2:金黄草可以长期服用吗?
解答:不建议长期服用,金黄草性微寒,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一般用于急性病症,如湿热黄疸、血热出血等,症状缓解后应停药或遵医嘱减量,慢性病患者如需长期使用,需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温中健脾的药物,以平衡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