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等功效,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其市场需求稳定,种植效益较好,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是保证产量和质量的关键,以下从种植环境、繁殖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加工等方面详细介绍苦参种植技术。
种植环境选择
苦参适应性较强,喜温暖、干燥气候,耐寒、耐旱,怕涝,适宜在海拔500-1500米、年降水量400-600mm的地区种植,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或壤土为佳,避免低洼积水地,土壤pH值以6.5-8.0为宜,前茬以禾本科作物为好,忌连作,一般需间隔3-4年,种植地需选择向阳、通风的地块,整地时深耕25-30cm,结合整地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3000kg、过磷酸钙30kg作基肥,耙细整平,做成宽1.2-1.5m、高15-20cm的畦,畦沟宽30cm,利于排水。
繁殖方法
苦参主要用种子繁殖,也可采用分根繁殖,但生产中以种子繁殖为主。
种子处理
苦参种皮坚硬,发芽慢,需进行浸种催芽,播种前用40-50℃温水浸泡12-24小时,待种子吸足水分后捞出,与3-5倍细沙混合,置于20-25℃环境中催芽,每天翻动1-2次,保持湿润,约7-10天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播种技术
春播和秋播均可,春播在4月上中旬,土壤解冻后进行;秋播在10月中下旬,土壤封冻前播种,以秋播为佳,出苗整齐,幼苗生长健壮,播种方式有条播和穴播,条播应用较多: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0-40cm开浅沟,沟深2-3cm,将催芽后的种子拌细沙均匀撒入沟内,每亩用种量1.5-2kg,覆细土1-2cm,稍加镇压,覆盖稻草或地膜保温保湿,出苗后及时揭膜,穴播则按穴距20-30cm挖穴,每穴播3-4粒种子,覆土厚度同条播。
田间管理
管理时期 | 具体措施 | 注意事项 |
---|---|---|
间苗定苗 | 当苗高5-10cm时,按株距15-20cm间苗,去弱留强;苗高15cm左右定苗,每亩留苗8000-10000株 | 避免幼苗过密,导致徒长或生长不良 |
中耕除草 | 幼苗期勤除草,出苗后1个月进行第一次中耕,之后每隔20-30天中耕1次,封垄前完成最后一次 | 中耕宜浅,避免伤根;雨后或浇水后及时松土,防止土壤板结 |
水肥管理 | 苗期保持土壤湿润,干旱时浇水,但忌大水漫灌;雨季及时排水,防止积水烂根 |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分2次:苗期施氮肥(尿素5-10kg/亩)提苗;开花前施磷钾肥(硫酸钾15kg/亩+过磷酸钙20kg/亩)促进根茎膨大 |
摘蕾 | 现蕾后及时摘除花蕾,减少养分消耗,提高根部产量 | 摘蕾宜早不宜迟,避免养分过度分散 |
病虫害防治
苦参抗逆性较强,病虫害较少,但需注意预防根腐病、白粉病及蚜虫、豆荚螟等。
病害防治
- 根腐病:多雨季高发,发病时根部腐烂,植株枯萎,防治方法:轮作倒茬,避免连作;雨季及时排水;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50ml,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
- 白粉病:叶片出现白色粉状斑,后期导致叶片枯黄,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15%粉锈宁10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
虫害防治
- 蚜虫:危害嫩梢和叶片,吸食汁液,导致植株生长不良,防治方法:用10%吡虫啉2000倍液或50%抗蚜威2000倍液喷雾,重点喷施叶片背面。
- 豆荚螟:幼虫蛀食荚果和种子,防治方法:开花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辛硫磷1000倍喷雾,每隔10天1次,连续2-3次;采收前15天停止用药。
采收与加工
苦参种植2-3年后采收,一般在秋季10-11地上部枯萎后进行,采收时从畦的一端挖深沟,依次挖取根部,避免挖断,抖去泥土,切除芦头、须根及地上残茎,洗净泥土,晒至半干时,按粗细大小分级,再晒至全干,含水量控制在12%以下,若遇阴雨天气,可用烘干机烘干,温度控制在50-60℃,防止有效成分分解,干燥的苦参根呈长圆柱形,长10-30cm,直径1-2cm,质坚硬,断面黄白色,气微味极苦,以条粗、断面色黄白、味苦者为佳,贮藏时置于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相关问答FAQs
问:苦参种植中如何提高种子发芽率?
答:苦参种皮坚硬是影响发芽率的关键,播种前需进行浸种催芽:用40-50℃温水浸泡12-24小时,使种皮软化,吸足水分;捞出后与3-5倍湿沙混合,置于20-25℃环境中,每天翻动1-2次保持湿润,待30%种子露白即可播种,选择新鲜饱满的种子(发芽率≥80%)、避免播种过深(覆土1-2cm)及保持土壤湿润(含水量60%-70%)也可提高发芽率。
问:苦参种植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根部腐烂?如何防治?
答:根部腐烂多因田间积水、连作或土壤病菌感染导致,苦参耐旱怕涝,雨季排水不畅易导致根部缺氧腐烂;连作会使土壤中根腐病病原菌积累,增加发病风险,防治方法:①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雨季及时清沟排水;②实行轮作,间隔3-4年,避免与豆科作物连作;③整地时每亩撒施生石灰50-100kg消毒土壤;④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50ml,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