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一愧果”,学名酸浆,为茄科植物酸浆Physalis alkekengi L. var. franchetii (Mast.) Makino的干燥宿萼或带果实宿萼,是传统医学中常用的清热解毒类药材,因其成熟果实形似小巧灯笼,外衣橙红明亮,民间又赋予“挂金灯”“红姑娘”“金灯笼”等形象别称,部分地区亦称“一愧果”,其名或与果实成熟时略带酸涩、“愧”于直接入口的口感有关,该药药用历史绵延千年,《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言其“主热烦满,定志益气,利小便”,后世医家对其功效不断补充,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
来源与植物形态
酸浆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高约30-60cm,茎直立,基部稍木质化,上部多分枝,密生短柔毛,叶互生,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5-15cm,宽3-8cm,先端短尖,基部圆楔形,边缘具不规则粗齿,两面疏被柔毛,花单生于叶腋,花梗细长,花萼钟形,绿色,5中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辐状,5深裂,裂片基部有紫色斑晕,浆果球形,成熟时橙红色,完全包藏于膨大的宿萼内,宿萼橙红色或橙黄色,干后呈纸质,灯笼状,直径2-5cm,表面具网状脉纹,顶端5浅裂,基部略平截,果肉多汁,味酸甜,种子多数,淡黄色,药用部位主要为干燥宿萼(或带少量果实),于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即可。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酸浆性味苦、寒,归肺、脾经,其苦能泄降、寒能清热,入肺经可清肺热、化痰涎,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入脾经能清湿热、利水湿,治热淋、小便涩痛,历代医籍对其功效记载颇详:《本草纲目》言其“治咽喉肿痛,咳声哑,肺痈吐脓,小孩子瘰疬”;《本草汇言》称其“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利尿消肿”,综合现代临床应用,其主要功效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清热解毒
酸浆苦寒,善清上、中焦热毒,尤其适用于咽喉、肺系热毒证,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见咽喉红肿疼痛、声音嘶哑,可配伍玄参、麦冬、板蓝根,以增强清热利咽之效;治肺痈(肺脓肿),见咳吐脓痰、腥臭胸痛,可合用鱼腥草、金银花、芦根,以清肺排脓;若治疮疡肿毒、皮肤湿疹,可取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蒲公英、紫花地丁煎服,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化痰利咽
酸浆入肺经,既能清肺热,又能化痰涎,对肺热咳嗽、痰黄黏稠、咯之不爽者尤为适宜,治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见咳嗽痰黄、气促胸闷,可配伍黄芩、瓜蒌壳、浙贝母,以清肺化痰;若治久咳不止、咽喉干痒,可配伍桔梗、甘草、沙参,以润肺利咽、止咳化痰,其宿萼煎汤含服,还可直接缓解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民间常用于教师、歌手等用嗓过度者的日常保健。
利尿通淋
酸浆性寒,能清利膀胱湿热,通利水道,适用于热淋、小便涩痛、尿赤短少等症,治泌尿系感染、膀胱炎见尿频、尿急、尿痛、尿黄,可配伍车前子、滑石、甘草,以清热利湿、通淋止痛;若治水肿、小便不利,可配伍茯苓、泽泻、白术,以健脾利水消肿,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酸浆提取物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可增加尿量,促进代谢废物排泄。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酸浆的药效与其所含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现代分离鉴定发现其主要含以下活性物质,并揭示了相应的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 含量/特点 | 主要药理作用 |
---|---|---|
酸浆苦味素 | 主要为酸浆苦味素A、B | 抗炎: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
黄酮类(木犀草素、橙皮苷) | 含量丰富,尤以木犀草素为代表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抗过敏: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缓解过敏症状;保护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
生物碱(酸浆碱) | 少量存在 | 镇咳祛痰:抑制咳嗽中枢,减少痰液分泌;解热:通过调节体温中枢降低发热。 |
维生素C | 每100g鲜果含30-50mg | 增强免疫力: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抗氧化:协同黄酮类清除自由基。 |
多糖类 | 水溶性多糖为主 | 免疫调节:激活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基于以上成分,酸浆具有多重药理作用:抗炎抗菌(用于感染性疾病)、镇咳祛痰(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利尿通淋(用于泌尿系统疾病)、抗氧化(用于延缓衰老、预防慢性病)、免疫调节(用于增强抵抗力),其药效物质基础明确,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临床应用与配伍
酸浆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病情辨证配伍,以提高疗效:
- 呼吸系统疾病:治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取酸浆宿萼10g,配伍玄参15g、麦冬12g、桔梗10g,煎汤分服,每日1剂,以清热利咽;治肺热咳嗽、痰黄黏稠,用酸浆15g,配伍黄芩12g、瓜蒌壳15g、浙贝母10g,清肺化痰止咳。
- 泌尿系统疾病:治热淋、小便涩痛,取酸浆12g,配伍车前子15g、滑石20g、甘草6g,煎汤服,清热利湿通淋;治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可配伍黄芪15g、白术12g,扶正祛邪,预防复发。
- 皮肤科疾病:治痈疮肿毒、丹毒,取鲜酸浆适量,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清热解毒消肿;治湿疹、皮炎,配伍地肤子15g、白鲜皮12g,煎汤外洗,燥湿止痒。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可用30-60g);或研末吞服,每次1-3g;或泡水代茶饮,每次5-10g。
-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汤洗患处。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者慎用:酸浆性寒,脾胃虚寒(表现为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畏寒怕冷)者服用后可能加重不适,需在医师指导下配伍温胃药(如干姜、白术)同用。
- 孕妇慎用:其寒性可能刺激子宫,或引起腹泻,不利于胎儿健康,孕妇应避免使用;哺乳期妇女若需服用,需暂停哺乳。
- 不宜与温补药同用:如附子、肉桂、干姜等温热之品,会降低酸浆的清热功效,若需配伍,应调整剂量比例。
- 过敏体质者慎用:少数人服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相关问答FAQs
Q1:一愧果(酸浆)和苦灯笼是同一种药材吗?两者功效有何区别?
A:一愧果(酸浆)与苦灯笼并非同一种药材,酸浆为茄科植物酸浆的干燥宿萼,性味苦寒,以清热解毒、化痰利咽、利尿通淋为主,常用于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热淋等症;苦灯笼为茄科植物苦灯笼的干燥全草,性味苦、平,侧重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等,其药用部位为全草,且无明显的化痰利咽、利尿作用,两者虽同属茄科,但植物来源、药用部位及功效主治均有差异,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选用。
Q2:儿童可以服用一愧果(酸浆)吗?服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A:儿童可以服用一愧果,但需根据年龄和病情调整剂量,并注意以下几点:
- 剂量:1-3岁儿童,每日用量不超过3g(煎汤);4-6岁,不超过5g;7-12岁,不超过10g,鲜品用量减半,避免过量引起腹泻。
- 适应症:主要用于儿童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咳嗽痰黄等热证,脾胃虚寒、容易腹泻的儿童不宜使用。
- 用法:宜煎汤分服,避免直接吞服干品以免刺激咽喉;若外用,需确保皮肤无破损,避免引起过敏。
- 观察:服用期间注意观察儿童反应,若出现腹泻、皮疹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