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白茯的具体功效、正确用法及使用禁忌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白茯,通常指白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是临床常用利水渗湿药,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其寄主为松树,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晒,待表面出现皱缩时再分层剥取,分别称为“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其中白茯苓为菌核内部白色或淡红色的部分,质地细腻,是药用部位的主要来源。

中草药白茯

从性状来看,白茯苓呈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白色、淡棕色或淡红色,略粗糙或有不规则皱缩,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裂隙或纹理,味淡,嚼之黏牙,不同茯苓饮片的性状存在差异,可通过下表对比:

饮片类型 性状特点 功效侧重
白茯苓 菌核内部白色或淡红色,断面细腻,味淡 健脾渗湿,宁心安神
赤茯苓 菌核近外皮淡红色部分,断面淡红 利水渗湿,泻热
茯神 菌核带有松根者,中间有松木心 宁心安神,主治心神不安
茯苓皮 菌核外皮,黑褐色或棕褐色 利水消肿,主治水肿尿少

白茯苓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其功效以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为核心,在利水渗湿方面,茯苓既能治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如《伤寒论》五苓散配伍猪苓、泽泻等治疗太阳病蓄水证;又能治痰饮眩悸,如《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配伍桂枝、白术,温阳化饮,治疗痰饮上逆所致的胸胁支满、目眩心悸,在健脾宁心方面,茯苓善于健脾补中,改善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常与人参、白术、甘草配伍,如四君子汤;又能宁心安神,用于心脾两虚之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如归脾汤配伍酸枣仁、远志等。

现代研究表明,白茯苓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类化合物、多糖类、三萜类衍生物、麦角甾醇、胆碱、脂肪酶、蛋白酶及多种微量元素(如钾、钙、镁等),其中三萜类化合物如茯苓酸、去氢茯苓酸等,具有抗炎、保肝、抗肿瘤等作用;茯苓多糖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病毒、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其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可通过下表概括:

化学成分类别 代表成分 主要药理作用
三萜类 茯苓酸、去氢茯苓酸 抗炎、保肝、抗肿瘤、利尿
多糖类 茯苓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 增强免疫、抗病毒、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
其他 麦角甾醇、胆碱、微量元素 调节代谢、促进消化、营养神经

在临床应用中,白茯苓的用途广泛,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慢性胃炎、肠炎、失眠、肿瘤辅助治疗等,治疗慢性肾炎水肿,常配伍泽泻、猪苓、白术等,增强利水渗湿之效;治疗慢性胃炎属脾虚湿盛者,配伍党参、白术、陈皮等,健脾燥湿;对于肿瘤患者,茯苓多糖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放化疗疗效,减轻毒副作用,茯苓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渗湿药中的佳品。

中草药白茯

使用白茯苓时需注意,其甘淡渗利,虚寒精滑者慎用,以免加重滑泄;不宜与米醋同服,因醋味酸收敛,可能影响茯苓渗湿功效;长期大量使用需关注电解质平衡,因其利尿作用可能导致钾离子流失。

现代研究对白茯苓的开发不断深入,除传统药用外,还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领域,如茯苓饼、茯苓茶、茯苓糕等,既保留了茯苓的健脾渗湿功效,又兼具药食同源的特点,茯苓多糖的结构修饰及其在免疫调节、抗衰老等方面的应用,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相关问答FAQs

Q1:白茯苓和赤茯苓有什么区别?
A1:白茯苓和赤茯苓均为茯苓菌核的不同部位,主要区别在于颜色、药性和功效侧重,白茯苓为菌核内部白色或淡红色部分,药性平和,以健脾渗湿、宁心安神为主,常用于脾虚食少、便溏、心悸失眠等;赤茯苓为菌核近外皮淡红色部分,药偏寒凉,在利水渗湿的同时兼能泻热,常用于湿热小便不利、水肿等,临床应用时需根据病情寒热虚实选择。

中草药白茯

Q2:茯苓可以长期服用吗?
A2:茯苓作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短期服用安全性较高,但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和病情谨慎使用,茯苓利水渗湿,长期大量服用可能耗伤正气,尤其对于气虚、阳虚或脾胃虚弱者,可能出现乏力、腹泻等不适,其利尿作用可能影响电解质平衡,建议长期服用前咨询医师,在专业指导下合理配伍、调整剂量,避免不良反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渭源药材市场最新行情如何?药材价格有何变化?
« 上一篇 前天
血茄是何种中草药?有何功效、用法及使用禁忌?
下一篇 » 前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