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针为芸香科植物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的干燥根或根皮,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中药材,因其叶轴、叶柄、小叶叶背均密生透明油点,在阳光下两面如针般闪烁光泽而得名,作为传统药用植物,两面针在行气止痛、活血散瘀方面功效显著,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其具有抗炎、镇痛、抗菌等作用,本文将从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图片识别要点等方面详细介绍两面针,并附相关注意事项与常见问题解答。
植物学特征
两面针为木质藤本或小灌木,高1-5米,茎枝灰褐色,有皮刺,皮刺直生或略下弯,基部宽扁,叶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7片,对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1厘米,宽2-6厘米,顶端短尾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叶面深绿色光滑,叶背浅绿色,密生透明油点,揉碎后有强烈香气;叶轴、叶柄和小叶叶背中脉均有钩状皮刺,花单性,雌雄异株,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花瓣4-5片,卵圆形,黄绿色;雄花雄蕊4-5枚,雌花子房上位,1室,蓇葖果成熟时紫红色,表面有凸起油点,内含1粒黑色种子,花期3-5月,果期7-10月。
药材性状
干燥根呈圆柱形或略弯曲,长短不一,直径0.5-3厘米,表面灰棕色、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向皱纹、横向皮孔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呈红棕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导管孔明显,气微,味苦而后有辛辣感,根皮呈卷筒状或槽状,厚0.5-2毫米,外表面灰棕色,内表面黄白色或浅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
产地分布
两面针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等南方省份,生于海拔150-500米的山坡灌丛、林缘、路旁或疏林中,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瘠薄,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生长。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辛、苦,平;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行气止痛,活血散瘀,祛风通络,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胁痛、头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牙痛;外治烫伤、虫蛇咬伤。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不宜过量服用,以免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中毒反应;阴虚火旺者慎用;用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
图片识别要点
通过图片识别两面针,需结合植物形态和药材性状特征,避免与同属植物混淆,以下是关键识别要点,可通过表格清晰呈现:
植物形态图片识别关键特征表
部位 | 特征描述 | 图片视觉提示 |
---|---|---|
叶 | 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7片,卵形,叶面深绿光滑,叶背密生透明油点,揉碎有香气 | 图片中可见叶背油点在光线下呈透亮点状,叶柄或叶轴有钩状皮刺 |
茎 | 灰褐色,有直生或略下弯的皮刺,基部宽扁 | 图片中茎上皮刺明显,与竹叶椒的下弯皮刺区别 |
花 | 黄绿色,聚伞状圆锥花序,花瓣4-5片 | 图片中花小而密集,雌雄异株,雄花雄蕊突出,雌花子房明显 |
果实 | 蓇葖果成熟时紫红色,表面有凸起油点,内含1粒黑种子 | 图片中果实呈星状开裂,可见黑色种子,表面油点清晰 |
药材性状图片识别关键特征表
部位 | 特征描述 | 图片视觉提示 |
---|---|---|
根 | 圆柱形,表面灰棕/黄棕色,有纵向皱纹、皮孔,质坚硬,断面木部黄白色有放射纹 | 图片中根表面纹理粗糙,断面可见“菊花心”状放射纹理,皮部与木部分层明显 |
根皮 | 卷筒状,外表面灰棕,内表面黄白,质脆,断面不平 | 图片中根皮外表面栓皮有裂纹,内表面光滑,断面可见细小颗粒状物 |
气味 | 气微,味苦后辛辣 | 图片中若为药材饮片,可观察其断面是否有油点,味感提示(图片可标注味觉特征) |
混淆品鉴别
市场上常见同属植物竹叶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的根作为两面针混用,两者区别如下:竹叶椒小叶叶背油点较少,茎上皮刺下弯,果实较小(直径4-5mm),而两面针叶背油点密集,皮刺直生,果实较大(直径5-8mm),图片鉴别时可通过叶背油点密度、茎刺方向和果实大小区分。
现代研究
两面针主要含生物碱类(如两面针碱、氯化两面针碱)、挥发油(如柠檬烯、芳樟醇)、香豆素类(如东莨菪素)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两面针碱具有显著镇痛、抗炎作用,对胃溃疡、风湿性关节炎有治疗潜力;挥发油成分具有抗菌、抗真菌活性;其提取物还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用于跌打损伤的外治。
相关问答FAQs
-
问:两面针和竹叶椒从图片上如何快速区分?
答:可通过三点快速区分:①叶背油点:两面针叶背密布透明油点,阳光下明显;竹叶椒叶背油点稀疏。②茎刺形态:两面针茎刺直生或略上弯,基部宽扁;竹叶椒茎刺明显下弯。③果实特征:两面针果实成熟时紫红色,直径5-8mm;竹叶椒果实较小,直径4-5mm,颜色较浅,图片中若清晰显示叶背和茎刺,可准确鉴别。 -
问:使用两面针时有哪些禁忌需要注意?
答:使用两面针需注意以下禁忌:①孕妇禁用,其活血作用可能引发流产;②阴虚火旺者慎用,避免加重口干、潮热等症状;③不宜过量服用,常规剂量为3-6g,过量可能导致头晕、恶心、呕吐等中毒反应;④外用时需注意皮肤刺激性,皮肤破损处慎用;⑤用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肠胃负担,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