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草乌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干燥块根,通常在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后即为生草乌,其性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祛风除湿、温经止痛药物,但因毒性强烈,使用时需极为谨慎。
植物形态与产地分布
乌头为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块根通常2-4个呈倒圆锥形,暗褐色,外皮常呈瘤状突起,茎直立,上部疏被反曲的短柔毛,叶互生,革质,五角形,3全裂,中央裂片菱形,急尖,近羽状深裂,小裂片披针形,两面无毛或叶面沿脉被疏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花序轴及花梗被反曲的短柔毛;花萼5,蓝紫色,上萼片盔形,侧萼片近圆形;花瓣2,无毛,瓣片长8-10mm,唇长3-6mm;雄蕊多数,花丝下半部增宽,花房被短柔毛;蓇葖果,长1.5-2cm,花期6-9月,果期7-10月,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地,其中四川江油、陕西城固为传统道地产区,所产品质优、毒性成分含量高。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生草乌性味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其功效主要表现为:
- 祛风除湿:善治风寒湿痹,关节冷痛、屈伸不利,尤其对寒湿偏盛、痛势剧烈者效果显著,可配伍桂枝、麻黄、细辛等温经散寒药,如乌头汤(《金匮要略》)中用制草乌(生草乌炮制后)与麻黄、黄芪等同用,治疗历节病不可屈伸。
- 温经止痛:用于寒凝气滞所致的心腹冷痛、寒疝腹痛、痛经等,可配干姜、吴茱萸、小茴香等温里散寒药,如《和剂局方》中的乌沉汤,用制草乌与乌药、香附等行气止痛。
- 麻醉止痛:古代外科中曾用生草乌外治或研末用于麻醉,如《外科正宗》中的麻药方,生草乌与生南星、蟾酥等外敷,用于疮疡切开时的麻醉,但因毒性大,现代已少用。
化学成分与毒性机制
生草乌的毒性主要来源于其含有的双酯型生物碱,包括乌头碱(aconitine)、新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等,其中乌头碱毒性最强,小鼠经口LD₅₀约为0.3mg/kg,这类生物碱可通过消化道、黏膜迅速吸收,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先兴奋后麻痹)和心血管系统(抑制心肌、心律失常),其毒性机制为:
- 神经毒性:阻断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抑制神经冲动传导,先出现口舌、四肢麻木,继而全身肌肉痉挛、呼吸抑制。
- 心脏毒性: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时程,诱发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颤),严重时可因循环衰竭、呼吸麻痹死亡。
生草乌还含醇胺型生物碱(如苯甲酰乌头胺、苯甲酰次乌头胺等),毒性较低,为炮制后降低毒性的主要成分;多糖、挥发油等则具有抗炎、镇痛等辅助作用。
炮制方法与毒性减毒
生草乌毒性剧烈,内服需经严格炮制减毒,常用炮制方法包括:
- 蒸制:取生草乌大小个分开,置蒸笼内,蒸6-8小时(至取个大者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取出晒干,蒸制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为毒性较低的苯甲酰乌头胺(乌头原碱),再进一步水解为乌头原碱,毒性可降低1/200-1/500。
- 煮制:取生草乌,加水浸泡至内无干心,煮沸4-6小时,至取个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晾干,煮制过程中高温水解双酯型生物碱,同时去除部分水溶性毒性成分。
- 甘草制:取生草乌用甘草煎液浸泡(每100kg生草乌用甘草6kg),煮至透心,晾干,甘草中的甘草酸可中和部分生物碱,并吸附毒性成分,协同减毒。
生草乌与制草乌的主要区别如下表所示:
项目 | 生草乌 | 制草乌 |
---|---|---|
性味 | 辛、苦,热,大毒 | 辛、苦,热,有毒(毒性显著降低) |
双酯型生物碱含量 | 高(乌头碱0.05%-0.2%) | 低(水解后<0.02%) |
功效 | 外用散寒止痛,内服禁用 |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内服需辨证使用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 内服煎汤,3-6g;先煎1-2小时 |
临床应用与使用禁忌
(一)临床应用
- 外用:生草乌研末用醋或酒调敷,治疮疡肿毒、蛇虫咬伤、跌打肿痛,如《圣济总录》用生草乌与生天南星、生半夏共研末,醋调敷治痈疽肿硬。
- 内服(制草乌):
- 风寒湿痹:制草乌配桂枝、白芍、麻黄(如乌头汤),治关节冷痛、遇寒加重。
- 寒疝腹痛:制草乌配小茴香、吴茱萸、川楝子,治少腹冷痛、睾丸坠胀。
- 心腹冷痛:制草乌配干姜、高良姜、荜茇,治胃寒绞痛、呕吐肢冷。
(二)使用禁忌
- 禁用人群:孕妇、阴虚阳亢、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皮肤破损处、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儿童、年老体弱者慎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同用(“十八反”);不宜与强心苷类(如地高辛)、拟肾上腺素药(如肾上腺素)合用,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 用法用量:生草乌严禁内服;制草乌内服需先煎1-2小时(水解双酯型生物碱),严格控制剂量,一般煎汤用量不超过6g,入丸散需减至1-3g,过量易中毒。
中毒症状与解救措施
(一)中毒症状
生草乌中毒多在服药后10分钟至1小时内出现,按严重程度分为:
- 轻度中毒:口舌、四肢麻木,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流涎、心悸。
- 中度中毒:肢体麻木加重,视物模糊、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律不齐(如室性早搏)。
- 重度中毒:全身抽搐、昏迷、呼吸抑制、室颤、心搏骤停,可因循环呼吸衰竭死亡。
(二)解救措施
- 立即停药:停止服用含草乌的中成药或汤剂,避免毒性继续吸收。
- 清除毒物:口服中毒者早期(2小时内)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硫酸钠导泻;皮肤接触者立即用清水冲洗。
- 对症治疗:
- 心律失常:静脉注射利多卡因50-100mg,继以1-4mg/min维持;室颤者电复律。
- 呼吸抑制:给氧,使用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必要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 低血压:补充血容量,多巴胺20-40mg加入葡萄糖液静滴。
- 解毒中药:绿豆120g、甘草30g、生姜15g煎汤频服;或用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加减清热解毒。
相关问答FAQs
问:生草乌和制草乌在功效上有什么区别?
答:生草乌因毒性剧烈,仅限外用,功效以散寒止痛、消肿解毒为主,常用于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等;制草乌经炮制后毒性降低,可内服,功效转向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主治风寒湿痹、寒疝腹痛、心腹冷痛等里寒重症,两者功效侧重不同,生草乌偏于外治,制草乌偏于内调,且制草乌仍需严格辨证使用,不可过量。
问:误服生草乌中毒后,除了就医,可以自行采取哪些紧急处理?
答:误服生草乌中毒后,应立即停止服用并尽快就医,在等待救援时可采取以下紧急措施:若服药时间在2小时内且意识清醒,可快速饮用大量温盐水后用手指刺激咽喉部催吐;若出现口舌麻木、恶心等症状,可立即口服绿豆汤(绿豆120g煮水)或生姜汁(生姜30g捣取汁),有一定解毒缓解作用;但禁止自行服用牛奶、蛋清等,以免加重胃部负担,尤其当出现呼吸困难、昏迷时,需保持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同时密切监测呼吸和心跳情况,直至专业医疗人员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