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丁香是何种中草药?有何独特功效与作用?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母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鸡舌香”,与公丁香(干燥花蕾)同出一源,但药用部位与功效侧重有所不同,其性温,味辛,归脾、胃、肺、肾经,是一味常用的温里药,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历史悠久,具有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等功效,对于胃寒呕吐、呃逆脘腹冷痛、肾虚阳痿等症有较好疗效,以下从来源、性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化学成分、现代研究、应用配伍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介绍。

中草药母丁香

来源与性状

母丁香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我国广东、海南等地亦有引种栽培,其采收通常在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即可,药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3cm,直径0.7~1.2cm,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有细皱纹,顶端有萼片残存,萼片三角形,黄棕色,基部有果柄痕,质坚实,果皮与果仁不易分离,剖开后,中轴胎座呈角状,与果皮分离,内藏数粒种子,种子长方形,红棕色,呈不规则的棱角状,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其与公丁香的显著区别在于:公丁香形如研棒状,是花蕾,而母丁香为果实,个体更大,表面皱纹更深,香气稍弱于公丁香,但药力更为持久。

性味归经

母丁香性温,味辛,其性温燥,能温中散寒;味辛行散,能行气止痛、温肾助阳,归脾、胃、肺、肾经,主要作用于中焦脾胃及下焦肾阳,既能温中散寒以止呕逆,又能温肾助阳以治虚寒。

功效主治

温中降逆,止呕止痛

母丁香温中散寒,善于降逆止呕,为治疗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若脾胃虚寒,胃失和降,症见呕吐清水、呃逆不止、脘腹冷痛,常配伍生姜、半夏、吴茱萸等,以增强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之效,如《本草汇言》中以母丁香配砂仁、白豆蔻治寒凝气滞之脘腹胀痛,对于胃寒脘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者,可与高良姜、香附、干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功。

温肾助阳,散寒暖宫

母丁香入肾经,能温肾助阳,暖宫散寒,适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阳痿、遗精、腰膝冷痛,以及女子宫冷不孕、小腹冷痛等症,治肾阳虚衰之阳痿,常与附子、肉桂、淫羊藿等温肾壮阳药同用,如《济生方》中母丁香散,以母丁香配附子、肉桂、巴戟天治元阳不足,腰膝冷痛;治宫冷不孕,可与当归、川芎、肉桂等养血暖宫药配伍,如《妇人良方》中的温经汤,虽以吴茱萸、当归为主,但母丁香亦可随证加入,增强暖宫散寒之力。

中草药母丁香

温肺散寒,止咳平喘

母丁香归肺经,能温肺散寒,化饮止咳,对肺寒咳嗽、痰白清稀、喘息不得卧等症有一定疗效,常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等温肺化饮药同用,如《金匮要略》中的小青龙汤,若肺寒偏甚,可加母丁香以增强温肺散寒之效,兼能温中化痰,标本兼顾。

化学成分

母丁香的药理作用与其所含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主要成分包括挥发油、鞣质、有机酸及多糖类等。

  • 挥发油:含量约2%~9%,主要成分为丁香酚(eugenol,占70%~90%),其次为乙酰丁香酚(acetyl eugenol)、石竹烯(caryophyllene)、甲基戊基酮等,丁香酚是其温中散寒、抗菌消炎的主要活性成分。
  • 鞣质:含量约15%~20%,包括没食子酸、儿茶素等,具有收敛止泻、保护黏膜的作用。
  • 其他成分:含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等三萜类成分,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如铬、锌、铁等)。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 抗菌消炎:丁香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其机制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抑制其代谢繁殖;丁香酚还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具有抗炎作用。
  • 促进消化:母丁香能促进胃酸分泌,增强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力不足所致的腹胀、食欲不振有一定缓解作用。
  • 镇痛止呕:丁香酚可刺激胃黏膜,促进前列腺素合成,保护胃黏膜;同时通过抑制延髓呕吐化学感受区(CTZ)发挥止呕作用,对化疗药物引起的呕吐也有一定拮抗效果。
  • 温肾壮阳:现代研究表明,母丁香的醇提取物可增加去势大鼠的睾丸指数和精囊腺指数,提高血清睾酮水平,证实其具有雄激素样作用,能改善肾阳虚症状。
  • 抗氧化:母丁香中的多酚类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可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

临床应用

  • 消化系统疾病: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属脾胃虚寒者,常配伍党参、白术、干姜等,如香砂六君子汤加母丁香,可增强温中健脾、和胃止呕之效。
  • 生殖系统疾病:用于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精子活力低下属肾阳虚者,可配合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等,制成丸剂内服;用于女性宫冷不孕、痛经,可与小茴香、艾叶、当归等同用,以暖宫散寒、调经止痛。
  • 口腔疾病:母丁香油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牙周炎、口臭等,其丁香酚成分能抑制口腔致病菌,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临床可用母丁香粉末外撒或含服。

应用配伍

母丁香在方剂中常作为佐使药,根据不同病症配伍使用:

  • 治胃寒呕吐、呃逆:配生姜、半夏(如《局方》丁香柿蒂汤),温中降逆,止呕止呃;若兼食积气滞,加山楂、麦芽、神曲,消食导滞。
  • 治脘腹冷痛:配高良姜、香附、延胡索,温中行气,散寒止痛(如《良方》良附丸加减);若脾胃虚寒甚,加党参、白术、干姜,温中健脾。
  • 治肾阳虚衰、阳痿遗精:配附子、肉桂、仙茅、淫羊藿,温肾壮阳,填精补髓(如《景岳全书》右归丸加减);若兼腰膝酸软,加杜仲、牛膝、续断,强筋骨。
  • 治宫冷不孕、小腹冷痛:配当归、川芎、肉桂、吴茱萸,养血暖宫,散寒止痛(如《妇人良方》温经汤加减);若经血量少、色暗,加丹参、益母草,活血调经。

使用注意事项

母丁香性温燥,辛香走窜,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中草药母丁香

  1. 禁忌人群:热证、阴虚火旺者忌用,如胃火炽盛所致的口干舌燥、牙龈肿痛、大便秘结,或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孕妇慎用,其温通之性可能动胎;出血性疾病患者(如胃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禁用,以免加重出血。
  2. 配伍禁忌:不宜与郁金同用,为“十九畏”中“丁香恶郁金”之忌;不宜与芒硝、大黄等寒性泻下药同用,以免降低温中散寒之效。
  3.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常用量为1~3g,研末吞服0.5~1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含化,因辛香温燥,不宜久服,久服易耗气伤阴。
  4. 不良反应:过量服用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严重时可损伤肝肾功能,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母丁香与公丁香主要区别对比表

项目 母丁香 公丁香
药用部位 干燥成熟果实 干燥花蕾
性状特征 卵圆形,表面红棕色有皱纹,果皮与果仁易分离,气香稍弱 研棒状,表面鲜棕色,有细皱纹,花冠圆球形,气香浓郁
性味特点 辛、温,性较缓,药力持久 辛、温,性较烈,起效迅速
功效侧重 温肾助阳、暖宫散寒力较强 温中降逆、温中止痛力较强
用法用量 1~3g,煎汤或研末 1~3g,煎汤或研末,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阴虚火旺忌用 热证忌用,不宜与郁金同用

相关问答FAQs

问:母丁香和公丁香在功效上有哪些主要区别?如何选择使用?
答:母丁香与公丁香虽同出一源,但因药用部位不同,功效侧重有所差异,母丁香为果实,性较缓,长于温肾助阳、暖宫散寒,适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阳痿、宫冷不孕、腰膝冷痛等症;公丁香为花蕾,性较烈,擅长温中降逆、温中止痛,善治胃寒呕吐、呃逆、脘腹冷痛等中焦寒证,选择时,若以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为主,选公丁香;若以温肾助阳、暖宫散寒为主,选母丁香;若需兼顾两者,可配伍使用,但需注意剂量调整。

问:母丁香适合哪些人群使用?使用时有哪些禁忌?
答:母丁香适合脾胃虚寒(胃寒呕吐、呃逆、脘腹冷痛)、肾阳不足(阳痿、遗精、腰膝冷痛)、宫寒不孕(小腹冷痛、月经不调)等人群,禁忌人群包括:①热证患者(如胃火炽盛、肝阳上亢),症见口干舌燥、面红目赤、大便秘结等;②阴虚火旺者,症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③孕妇,因其温通之性可能动胎;④出血性疾病患者,如胃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母丁香不宜与郁金同用,用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3g),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吊宿是何种中草药?有何独特功效与作用?
« 上一篇 昨天
中药材天地网黄芪价格最新走势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