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血的煲汤药材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5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充盈则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反之则容易出现面色萎黄、头晕乏力、心悸失眠等血虚症状,煲汤作为传统食疗方式,通过搭配合适的补血药材,能温和调理身体,改善血虚状态,常见的补血煲汤药材可分为补血类、健脾益气类、活血调经类及滋补肝肾类,每类药材各有侧重,需根据体质合理搭配。

补血的煲汤药材有哪些

补血类药材:直接补充血液物质

补血类药材主要针对血虚证,通过补充人体所需的精微物质,生成更多血液,缓解面色苍白、唇甲色淡、月经量少等症状。

  1. 当归
    性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被誉为“补血第一药”,其既能补血,又能活血,适用于血虚引起的面色萎黄、头晕眼花,以及血瘀导致的痛经、闭经,煲汤时常用当归身(补血效佳),用量约5-10克,搭配鸡肉、排骨等,经典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可温中补血、调经止痛,但当归性温,阴虚火旺者(如手足心热、口干)需减少用量,或搭配麦冬、生地等滋阴药材。

  2. 熟地黄
    性味甘,微温,归肝、肾经,是滋阴补血的要药,生地黄偏于清热凉血,经酒蒸制后变为熟地,药性转为温补,擅长补血滋阴、益精填髓,适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肝肾阴虚导致的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煲汤时需久煎(40分钟以上),用量10-15克,可搭配山药、枸杞增强滋补效果,但熟地滋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需配伍陈皮、砂仁等健脾理气药,避免滞气。

  3. 白芍
    性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能养血调经、柔肝止痛、敛阴止汗,其补血作用平和,尤其适合血虚肝旺(如头晕、胁痛)或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常与当归、熟地配伍(如四物汤),增强补血效果;亦可搭配桂枝、生姜,调和营卫,改善自汗、盗汗,白芍微寒,虚寒体质者不宜单独大量使用。

  4. 阿胶
    性味甘,平,归肺、肝、肾经,为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熬制而成的胶块,是血肉有情之品,补血止血效果显著,适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以及虚劳咳血、吐血、崩漏等多种出血症,煲汤时需烊化(将阿胶敲碎,用汤药的热力溶化),用量3-5克,可搭配红枣、桂圆增强补血安神作用,但阿胶滋腻碍胃,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慎用,感冒期间不宜服用。

健脾益气类药材:促进气血生化

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强健,才能将食物转化为气血,补血常需健脾,脾胃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

  1. 黄芪
    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其虽以补气为主,但“气能生血”,气足则血生,常与当归配伍(当归补血汤),治疗血虚气弱引起的乏力、面色苍白,煲汤时黄芪用量15-30克,可搭配鸡肉、鸽子,增强补气养血效果;黄芪性温,实热体质(如口苦、便秘)者不宜过量。

    补血的煲汤药材有哪些

  2. 党参
    性味甘,平,归脾、肺经,能补中益气、健脾生津,药性平和,适合日常保健,适用于脾肺气虚引起的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心悸气短,以及血虚面色萎黄,煲汤时党参用量10-20克,可搭配红枣、枸杞,或与鸡肉、排骨同炖,如“党参黄芪炖鸡汤”,补气养血而不燥热,党参补气之力较黄芪弱,但更侧重健脾,适合脾胃虚弱者长期食用。

  3. 白术
    性味甘、苦,温,归脾、胃经,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其补气同时善于祛湿,适用于脾虚湿盛导致的食少腹胀、便溏,以及气血生化不足引起的血虚,常与党参、茯苓配伍(如四君子汤),增强健脾益气效果;煲汤时用量5-10克,可搭配山药、莲子,调理脾胃功能,白术温燥,阴虚内热者慎用。

活血调经类药材:让气血畅通

血虚常伴随血瘀,尤其是女性,血虚则血行无力,易导致经血不畅、痛经、面色晦暗,活血调经类药材能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运行通畅,增强补血效果。

  1. 丹参
    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能活血祛瘀、养血安神、调经止痛,其“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既能活血又能补血,适用于血瘀气滞导致的月经不调、痛经,以及心血不足引起的失眠、心悸,煲汤时丹参用量10-15克,可搭配红枣、桂圆,或与瘦肉、鸡肉同炖,如“丹参红枣炖瘦肉”,养血安神、活血通络,丹参微寒,脾胃虚寒者可搭配生姜、陈皮。

  2. 川芎
    性味辛,温,归肝、胆、心包经,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被誉为“血中之气药”,其善于行气活血,常与当归、熟地配伍(如四物汤),增强补血活血作用,适用于血虚血瘀导致的头痛、痛经、闭经,煲汤时川芎用量3-6克,不宜过量,因其辛温走窜,阴虚火旺、月经过多者慎用。

  3. 益母草
    性味苦、辛,微寒,归肝、心、膀胱经,能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是妇科要药,适用于血瘀导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煲汤时益母草用量15-30克,可搭配鸡蛋、红枣,如“益母草红枣鸡蛋汤”,调经止痛、补血养颜,益母草微寒,体质虚寒者可加生姜、红糖中和。

滋补肝肾类药材:精血互生,从根本上补血

中医认为“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肝藏血,肾藏精,精足则血足,滋补肝肾类药材通过补益精血,从根本上改善血虚状态,尤其适合肝肾阴虚导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须发早白。

补血的煲汤药材有哪些

  1. 枸杞子
    性味甘,平,归肝、肾、肺经,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润肺止咳,其药性平和,药食同源,适合日常煲汤保健,适用于血虚萎黄、肝肾阴虚导致的视力模糊、腰膝酸软,煲汤时枸杞子用量10-15克,可搭配山药、熟地,或与鸡肉、鸭肉同炖,如“枸杞山药炖鸡汤”,滋补肝肾、养血明目,枸杞子滋腻,外感发热、脾胃虚寒者不宜过量。

  2. 女贞子
    性味甘、苦,凉,归肝、肾经,能补益肝肾、清热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导致的头晕耳鸣、视物模糊、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常与枸杞子、桑葚配伍,增强滋补效果;煲汤时女贞子用量10-15克,可搭配黑豆、黑芝麻,乌发养血,女贞子性凉,脾胃虚寒者需配伍生姜、大枣。

  3. 桑葚
    性味甘、酸,寒,归肝、肾经,能滋阴补血、生津润燥,适用于血虚萎黄、肝肾阴虚导致的眩晕耳鸣、心悸失眠、津伤口渴,桑葚可鲜用(30-50克)或干品(10-15克),煲汤时搭配枸杞、红枣,如“桑葚枸杞红枣汤”,滋阴补血、养颜安神,桑葚性寒,脾胃虚寒、易腹泻者不宜食用。

补血煲汤药材分类及功效速查表

药材分类 常见药材 性味归经 主要功效 适用人群 注意事项
补血类 当归 甘、辛,温;肝、心、脾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血虚萎黄、痛经、闭经 阴虚火旺者减量,孕妇慎用
熟地黄 甘,微温;肝、肾 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血虚心悸、肝肾阴虚腰酸 滋腻碍胃,脾胃弱者配陈皮
阿胶 甘,平;肺、肝、肾 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血虚眩晕、虚劳出血 滋腻碍胃,感冒期间停用
健脾益气类 黄芪 甘,微温;脾、肺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气血两虚乏力、自汗 实热体质不宜过量
党参 甘,平;脾、肺 补中益气,健脾生津 脾肺气虚食少、血虚萎黄 药性平和,适合日常保健
活血调经类 丹参 苦,微寒;心、肝 活血祛瘀,养血安神 血瘀痛经、失眠心悸 微寒,脾胃虚寒者配生姜
川芎 辛,温;肝、胆、心包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血瘀头痛、痛经 辛温走窜,阴虚火旺者慎用
滋补肝肾类 枸杞子 甘,平;肝、肾、肺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血虚眼花、肝肾阴虚腰酸 药性平和,外感发热停用
桑葚 甘、酸,寒;肝、肾 滋阴补血,生津润燥 血虚津亏、须发早白 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

补血煲汤注意事项

  1. 辨证施治:血虚有气虚、阴虚、血瘀之分,需根据体质选择药材,如气虚血虚者重用黄芪、党参;阴虚血虚者选熟地、枸杞;血瘀者加丹参、川芎。
  2. 控制用量:药材用量需适中,过多易过犹不及,如当归、川芎辛温,过量易上火;阿胶、熟地滋腻,过量易碍胃,一般煲汤每次药材总量控制在20-30克。
  3. 搭配食材:煲汤时可搭配鸡肉、排骨、瘦肉、鸽子等蛋白质丰富的食材,或红枣、桂圆、山药等药食同源之品,增强营养和口感,避免与萝卜、绿豆等可能降低药效的食物同炖。
  4. 煎煮方法:一般药材需提前浸泡30分钟,武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1-2小时;阿胶需最后烊化(关火前10分钟加入);贵重药材如枸杞、桑葚不宜久煎,出锅前10分钟放入。

相关问答FAQs

Q1:哪些人不适合用补血药材煲汤?
A: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用补血药材煲汤,以下人群需谨慎或避免:①孕妇:当归、川芎等活血药材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②实热体质者:如满面红光、口苦口臭、便秘,服用当归、黄芪等温补药材易“火上浇油”;③脾胃虚弱者:阿胶、熟地等滋腻药材易导致腹胀、食欲不振,需配伍健脾药;④感冒发烧者:此时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服用滋补药材可能“闭门留寇”,加重病情。

Q2:煲汤时如何搭配药材增强补血效果?
A:补血煲汤需遵循“气血同补、阴阳调和”的原则,常见搭配方案有:①气虚血虚:黄芪15克+当归10克+鸡肉200克(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②阴虚血虚:熟地15克+枸杞10克+山药20克+排骨200克,滋阴补血;③血虚血瘀:丹参15克+红枣10颗+瘦肉200克,养血活血;④女性经期后:桂圆15克+桑葚10克+鸡蛋2个,补血养颜,可根据季节调整,如夏季加麦冬、荷叶清热,冬季加生姜、肉桂温中。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药材进口的品种有
« 上一篇 昨天
瑞丽药材批发市场在哪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