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觅蒿,又名“米蒿”“甜蒿”,为菊科蒿属植物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是我国传统民间药用植物,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西南地区,多生长于田埂、山坡、路旁等向阳处,其味辛、微苦,性寒,归肝、胆、脾经,具有清热利湿、退黄止痢、疏肝解郁等功效,在民间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湿热泻痢、月经不调等症,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其具有抗炎、抗氧化、保肝利胆等多方面活性,是一味兼具传统应用与现代研究价值的草药。
基源与植物形态特征
觅觅蒿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100cm,全株具强烈香气,茎直立,多分枝,表面黄绿色或棕红色,具纵棱,上部有短柔毛,叶互生,茎下部叶花期凋谢,中部叶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3-6cm,宽2-4cm,二回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两面被短柔毛,叶柄长1-2cm;上部叶渐小,羽状浅裂或不分裂,头状花序多数,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径1.5-2mm,下垂,排成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卵形或长卵形,无毛或有短柔毛,边缘膜质;花管状,黄色,外围雌花20-30朵,中央两性花5-10朵,瘦果小,长圆形,长约0.5mm,黄褐色,无毛,花期8-9月,果期9-10月,药用部位为开花期的干燥地上部分,采收后切段,阴干或晒干。
性状鉴别
觅觅蒿药材茎呈圆柱形,直径0.2-0.5cm,表面黄绿色或棕红色,具纵棱及稀疏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髓部中空,叶多破碎或脱落,完整叶展平后呈卵形或三角状卵形,二回羽状深裂,裂片细小,两面被短柔毛,暗绿色或棕褐色,头状花序半球形,直径1-5mm,总苞片黄绿色,花管状,黄褐色,气清香,味微苦、辛,以色绿、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觅觅蒿性寒,味辛、微苦,归肝、胆、脾经,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其功效主要包括:
- 清热利湿,退黄:善清肝胆湿热,用于湿热黄疸(如黄疸型肝炎),症见身目发黄、色泽鲜明、小便短赤、腹胀纳差等,常配伍茵陈、栀子、大黄等增强利退黄之效。
- 疏肝解郁:肝气郁结所致的胸胁胀痛、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可配伍柴胡、白芍、香附等疏肝理气。
- 止痢:湿热泻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大便黏腻或带脓血,可单用或配伍黄连、木香等清热燥湿、行气止痛。
- 解毒消肿:外用治痈肿疮毒、湿疹瘙痒,可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汤外洗。
现代临床还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肝炎、消化不良等属湿热或肝郁证者。
化学成分
觅觅蒿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挥发油、黄酮类、倍半萜内酯、酚酸类等,其活性成分是其药理作用的基础,主要成分如下表所示:
成分类别 | 代表性化合物 | 主要作用与特点 |
---|---|---|
挥发油 | 樟脑、桉油精、β-蒎烯、茵陈烯 | 抗炎、抗菌、驱虫,具特殊香气 |
黄酮类 | 芦丁、槲皮素、蒿属黄酮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炎 |
倍半萜内酯 | 青蒿素、蒿甲醚、 arteannuin B | 抗疟(青蒿素为核心抗疟成分)、抗炎 |
酚酸类 | 绿原酸、咖啡酸、对羟基苯甲酸 | 抗氧化、利胆、抗菌 |
其他 | 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硒、锌) | 调节免疫、保肝、补充营养 |
青蒿素是觅觅蒿(青蒿)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分,1972年从青蒿中分离得到,具有高效抗疟活性,对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有直接杀灭作用,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使觅觅蒿(青蒿)的国际关注度大幅提升。
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觅觅蒿具有多方面生物活性,主要表现为:
- 抗疟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如蒿甲醚、青蒿琥酯)通过抑制疟原虫表膜-食物泡膜功能,阻断虫体氨基酸供应,导致虫体死亡,对间日疟、恶性疟均有显著疗效,尤其对耐氯喹疟虫有效。
- 保肝利胆:所含的茵陈二炔、绿原酸等成分能减轻肝细胞损伤,降低转氨酶,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泄,对化学性肝损伤(如CCl₄所致)有保护作用,临床用于肝炎的辅助治疗。
- 抗炎与免疫调节:挥发油中的樟脑、桉油精及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多糖类成分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调节T细胞亚群平衡,双向调节机体免疫。
- 抗菌与抗病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青蒿素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也有一定抑制活性。
- 抗氧化与抗衰老:黄酮类、酚酸类成分能清除氧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延缓衰老。
临床应用与用法用量
- 黄疸型肝炎:觅觅蒿30g,配伍茵陈15g、栀子10g、大黄6g(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2周为一疗程。
- 湿热泻痢:觅觅蒿20g,黄连9g,木香6g,水煎服,每日1剂;或觅觅蒿炭研末,每次3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 月经不调:觅觅蒿15g,柴胡10g,白芍12g,香附10g,当归10g,水煎服,于月经前1周开始服用,连服5-7天。
- 痈肿疮毒:鲜觅觅蒿适量,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或觅觅蒿30g,煎汤外洗,适用于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久服,以免腹泻;孕妇慎用(青蒿素有潜在胚胎毒性,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资源保护与栽培
觅觅蒿(青蒿)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资源丰富,但随着青蒿素需求量的增加,野生资源面临过度采挖压力,已实现人工栽培,主要在广西、四川、重庆、湖南等地建立规模化种植基地,采用种子繁殖,选择向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种植,生长期注意除草、施肥,开花期采收产量最高,人工栽培不仅保证了药材供应,也保护了野生资源,同时通过品种选育(如高青蒿素含量品种“广蒿1号”)提高了药材质量。
相关问答FAQs
Q1:觅觅蒿与茵陈是同一种药材吗?有什么区别?
A:觅觅蒿(青蒿)与茵陈均为菊科蒿属植物,但并非同一种药材,区别显著:①植物来源不同:觅觅蒿为Artemisia annua L.,茵陈为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②采收时间不同:觅觅蒿于开花期(8-9月)采收,茵陈于幼苗期(春季2-4月)采收;④功效侧重不同:觅觅蒿长于清热退黄、抗疟,茵陈长于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二者常配伍用于黄疸,但觅觅蒿抗疟作用独特,茵陈则更擅长治疗胆汁淤积型肝炎。
Q2:长期服用觅觅蒿会有哪些不良反应?需要注意什么?
A:觅觅蒿性寒,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腹泻、腹痛、食欲减退等,脾胃虚寒者需慎用或配伍健脾药物(如白术、茯苓)同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虽安全性较高,但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可能引起短暂性头晕、恶心、皮疹等过敏反应,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服药期间避免生冷、油腻食物,若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