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浸淫疮”“湿毒”等,认为其发病多与“湿、热、风、毒、虚”相关,涉及脾失健运、湿热内蕴、血虚风燥等病机,中草药治疗湿疹强调“辨证施治”,通过内调脏腑、外清邪毒,可有效改善症状、减少复发,部分患者可实现长期缓解,以下从病因病机、分型论治、外用疗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阐述。
湿疹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总由禀赋不耐,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导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或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浸淫肌肤而发,急性期多以湿热为主,表现为红斑、丘疱疹、渗出;亚急性期湿热渐退,湿蕴为主,表现为脱屑、瘙痒;慢性期则因久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表现为皮肤肥厚、粗糙、干燥,肝郁化火、冲任失调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湿疹。
分型论治:内服方剂为核心
中草药治疗湿疹需根据不同证型选择方剂,以下为常见证型及治疗方案(见表):
证型 | 症状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组成 |
---|---|---|---|---|
湿热浸淫型 | 皮损潮红、丘疱疹密集,渗出明显,瘙痒剧烈,伴口干、便秘、尿黄 | 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 萆薢渗湿汤 | 萆薢、薏苡仁、黄柏、赤芍、丹皮、泽泻、滑石、通草、甘草 |
脾虚湿蕴型 | 皮损暗淡,渗出较少,反复发作,伴纳差、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腻 | 健脾利湿,佐以止痒 | 除湿胃苓汤 | 苍术、白术、茯苓、陈皮、厚朴、猪苓、泽泻、防风、栀子、木通、肉桂、甘草 |
血虚风燥型 | 皮损肥厚、干燥、脱屑,色素沉着,瘙痒夜间加重,伴头晕、失眠、舌淡 |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 当归饮子 | 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蒺藜、黄芪、甘草 |
肝郁化火型 | 皮损鲜红,遇情绪波动加重,伴烦躁易怒、口苦、胁胀,舌红苔黄 | 疏肝清热,凉血止痒 | 龙胆泻肝汤合消风散 |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当归、生地、泽泻、木通、苦参、荆芥、防风、牛蒡子 |
用药加减:若瘙痒剧烈,加白鲜皮、地肤子以祛风止痒;渗出多加马齿苋、土茯苓以加强清热解毒;慢性期皮肤肥厚加鸡血藤、丹参以活血通络。
外用疗法:内外同治增效
除内服方剂外,可根据皮损特点选择外用中草药,直达病所:
- 急性期(渗出多):用马齿苋30g、苦参20g、黄柏15g、地榆20g煎水冷湿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可清热燥湿、收敛止渗。
- 亚急性期(脱屑、轻度渗出):用青黛30g、滑石20g、炉甘石15g、黄柏10g研细末,麻油调敷,每日1次,以收湿止痒。
- 慢性期(肥厚、粗糙):用当归10g、白蔹10g、蜂房10g、甘草6g煎水外洗,或用蜈黛软膏(含黄柏、青黛等)外涂,以活血润燥、软坚止痒。
注意事项:科学调理防复发
- 耐心坚持,辨证用药:湿疹是慢性病,中草药调理需1-3个月,不可急于求成,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避免盲目套用方剂(如湿热证误用温补药会加重病情)。
- 规避诱因,日常调护:忌食辛辣、海鲜、酒类等助湿生热之品;避免搔抓、热水烫洗;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选择宽松棉质衣物;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及情绪波动。
- 中西结合,重症规范治疗:急性泛发性湿疹或合并感染时,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西药(如抗组胺药、抗生素),待病情控制后再以中草药调理,避免延误病情。
相关问答FAQs
Q1:中草药治疗湿疹需要多久才能见效?
A1:见效时间与湿疹分期、证型及患者体质相关,急性期(湿热浸淫型)患者规范用药后,通常3-7天可渗出减少、瘙痒缓解;亚急性期(脾虚湿蕴型)需1-2周症状改善;慢性期(血虚风燥型)因病程长、皮肤屏障修复慢,需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著改善,若用药2周无好转,需及时复诊调整方剂。
Q2:所有湿疹患者都适合用中草药吗?有没有禁忌?
A2:并非所有湿疹都适合中草药治疗,如对某种中草药过敏者禁用;孕妇需慎用活血化瘀药(如川芎、丹参)及大苦大寒药(如龙胆草、黄连);脾胃虚寒者长期服用清热利湿药(如黄柏、苦参)可能加重腹泻,急性泛发性湿疹、严重渗出或合并全身症状(如发热)时,需优先西医治疗,中草药作为辅助调理,不可替代常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