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寄生,一味历史悠久的中药材,自古以来便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祛风湿、补肝肾良药,其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言其“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作为寄生在桑树、榆树、桦树等植物茎枝上的干燥带叶茎枝,桑寄生性平味苦、甘,归肝、肾经,既能祛除风湿以通痹,又能补益肝肾以强筋,更兼安胎之效,在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胎动不安等病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深入,桑寄生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逐渐被阐明,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也拓展了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范围。
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 (DC.) Danser的干燥带叶茎枝,冬季至次春采收,割下枝条,干燥,或蒸后干燥,药材茎枝呈圆柱形,分枝不规则,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具细纵纹和棕褐色点状皮孔;质坚硬,断面不整齐,皮部红棕色,木部色浅,叶片常脱落或残存,完整者卵形或椭圆形,全缘,革质,气微,味涩,性平,味苦、甘,归肝、肾经。
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
传统应用中,桑寄生是治疗风湿痹痛的要药,尤其善于治疗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所致的痹证。《本草纲目》记载其“主怀妊漏血,胎气不安,产后余疾,腰痛崩中,金疮内塞,止痛”,强调其对因虚致痹的针对性,临床常用于腰膝酸痛、关节屈伸不利、麻木不仁等症,多与独活、牛膝、杜仲等配伍,如经典方剂独活寄生汤,以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助独活、秦艽祛风湿,共奏祛风除湿、补益肝肾、通痹止痛之效,对于痹证日久、肝肾亏虚者,桑寄生既能祛邪通络,又能扶正固本,标本兼治。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桑寄生的祛风湿作用与其抗炎、镇痛及免疫调节作用密切相关,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如槲皮素、扁蓄苷)、三萜类成分及多糖等,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E2、白三烯B4)的释放,降低炎症反应;同时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1β、IL-6)的表达,减轻关节滑膜炎症和软骨损伤,桑寄生提取物可提高痛阈,延长疼痛反应潜伏期,发挥中枢性镇痛作用,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减轻关节肿胀,改善关节功能。
补肝肾,强筋骨,疗虚损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肝主筋”,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常见腰膝酸软、筋骨无力、步履艰难、须发早白等症,桑寄生入肝、肾经,能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治疗肝肾虚损之良药。《名医别录》言其“主金疮,去痹,内伤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强调其对腰背筋骨损伤的修复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中老年人骨质疏松、腰肌劳损、病后体虚、小儿发育迟缓等,常与杜仲、续断、怀牛膝等同用,如桑寄生杜仲汤,共奏补肝肾、强筋骨之效。
现代研究发现,桑寄生的补肝肾、强筋骨作用与促进骨代谢、调节内分泌及抗氧化密切相关,其含有的槲皮素、山奈酚等黄酮类成分,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调节骨保护蛋白(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从而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改善骨质疏松,桑寄生提取物可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提高机体应激能力,增强免疫功能;其多糖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减轻组织氧化损伤,延缓肝肾衰老,对肝肾虚损模型动物具有保护作用。
养血安胎,固冲任
桑寄生能养血安胎,常用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所致的胎动不安、胎漏下血等症。《药性论》记载其“能令胎牢固,主怀妊漏血不止”,《本草蒙筌》亦言其“安胎止漏”,临床常用于治疗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配伍阿胶、艾叶、续断等养血止血、补肾安胎之品,如泰山磐石散,以桑寄生固肾安胎,助阿胶养血止血,共奏固冲任、养胎元之效,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引起的胎动不安,桑寄生兼能平肝潜阳,亦有良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桑寄生的安胎作用与其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改善胎盘循环及提供营养支持有关,其含有的扁蓄苷等成分可降低子宫平滑肌的收缩频率和幅度,拮抗缩宫素引起的子宫强烈收缩,从而起到保胎作用,桑寄生富含氨基酸、多糖、钙、锌等营养成分,可促进胎盘滋养细胞增殖,改善胎盘血液循环,增加胎儿营养供应;其抗氧化成分可减轻胎盘氧化应激损伤,维持胎盘功能稳定,对妊娠期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其他功效:降血压、降血脂及心血管保护
传统应用虽未明确提及降压、降脂之效,但现代临床发现桑寄生对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具有较好疗效,常作为辅助用药,现代研究证实,桑寄生具有显著的降血压、降血脂及心血管保护作用,其含有的槲皮素、芦丁等黄酮类成分,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同时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NO)合成,舒张血管,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发挥降压作用,在降血脂方面,桑寄生提取物可抑制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活性,减少胆固醇合成;同时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排出,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桑寄生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防治价值。
功效分类 | 传统应用 | 现代药理依据 |
---|---|---|
祛风湿,通经络 | 风湿痹痛,腰膝酸痛,关节屈伸不利,配伍独活、牛膝等(如独活寄生汤) | 黄酮类、三萜类成分抗炎、镇痛,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关节炎症和软骨损伤 |
补肝肾,强筋骨 | 肝肾亏虚腰痛,筋骨无力,骨质疏松,配伍杜仲、续断等(如桑寄生杜仲汤) | 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调节骨代谢;抗氧化,增强免疫功能 |
养血安胎 | 胎动不安,胎漏下血,先兆流产,配伍阿胶、艾叶等(如泰山磐石散) | 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改善胎盘循环,提供营养支持,减轻胎盘氧化损伤 |
降血压,调血脂 | 高血压、高血脂的辅助治疗 | 抑制ACE活性,扩张血管;调节胆固醇合成与代谢,降低TC、LDL-C,升高HDL-C |
FAQs:
-
桑寄生有没有副作用?哪些人不适合使用?
桑寄生性平药效和缓,常规剂量使用安全性较高,但过量或不当使用可能引起轻微胃肠道不适,如恶心、腹胀,以下人群需慎用或禁用:① 对桑寄生过敏者禁用;② 实热证、湿热证患者慎用,因桑寄生性平偏温,热证服用可能加重病情;③ 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虽桑寄生能安胎,但需辨证论治,如因湿热、血瘀引起的胎动不安不宜使用;④ 高血压患者服用期间需监测血压,避免与降压药过量合用。 -
桑寄生和槲寄生有什么区别?功效是否相同?
桑寄生与槲寄生均为寄生类药材,来源不同: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功效上两者均有祛风湿、补肝肾、安胎之效,但侧重有别: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作用更佳,尤善治疗肝肾虚损所致的腰膝酸软、骨质疏松;槲寄生祛风湿、通经络作用较强,更常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痛,槲寄生强心、升血压作用较明显,而桑寄生则以降压、降脂见长,临床使用时需根据病症特点选择,不可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