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葛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性凉,味甘、辛,归脾、胃、肺经,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应用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记载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现代研究表明,葛根富含葛根素、大豆苷元、黄酮类、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多种活性成分,兼具药食同源特性,其作用广泛且明确,涵盖多个系统。
传统功效与应用
中医理论中,葛根的核心功效可概括为“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肌退热方面,葛根轻扬升散,能开发肌腠、发汗解表,且性凉清热,适用于外感表证兼有项背强痛者,如《伤寒论》葛根汤,配伍麻黄、桂枝,治风寒表实证、太阳经输不利所致的“项背强几几”;若风热感冒,配伍柴胡、黄芩等,可增强解热之效,生津止渴方面,其味甘性凉,能益胃生津,治热病津伤所致口渴、消渴,如《千金方》单用葛根捣汁治消渴,现代常配天花粉、麦冬等增强养阴生津之力,透疹方面,能宣散疹毒,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畅,配伍升麻、赤芍等,助疹毒外透,升阳止泻则取其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配伍黄连、黄芩,如葛根芩连汤,治湿热泻痢、热泻热痢,通经活络方面,可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用于中风偏瘫、胸痹心痛、眩晕头痛,尤其对高血压伴颈项强痛者,常配伍川芎、牛膝等。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葛根的作用机制,主要活性成分葛根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是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
心血管系统保护:葛根素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研究显示,葛根素注射液可降低血压,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硬化,且对心率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
代谢调节作用:葛根提取物可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促进胰岛素分泌及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适用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辅助治疗;能调节血脂,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脂代谢紊乱。
神经系统保护:葛根素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可减轻神经细胞氧化损伤,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对缺血性脑卒中、帕病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一定保护作用;同时缓解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可能与改善脑血管痉挛、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相关。
保肝与解酒:葛根中的黄酮类成分可增强肝细胞抗氧化能力,促进酒精代谢酶(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活性,加速乙醇分解和乙醛代谢,减轻酒精对肝细胞的损伤,常用于解酒护肝,缓解酒后头痛、头晕。
其他作用:葛根异黄酮植物雌激素样作用,可缓解更年期综合征潮热、出汗等症状;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骨质疏松等作用,其提取物在皮肤护理中也被用于抗氧化、延缓衰老。
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表格)
成分分类 | 代表成分 | 主要作用 |
---|---|---|
黄酮类 | 葛根素、大豆苷元 | 扩张血管、改善心肌缺血、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神经保护 |
皂苷类 | 葛根皂苷 | 增强免疫力、抗肿瘤、保肝、抗炎 |
氨基酸 | 天冬氨酸、谷氨酸 | 参与机体代谢,辅助改善肝功能 |
多糖 | 葛根多糖 | 调节免疫、抗肿瘤、降血糖 |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临床中,葛根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酒精性肝病等,可配伍入汤剂、中成药(如愈风宁心片、葛根素注射液)或作为保健品原料(如葛根粉、葛根茶),但需注意,葛根性凉,脾胃虚寒者(如腹泻、腹痛、畏寒)慎用,过量服用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用药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相关问答FAQs
Q1:葛根可以长期泡水喝吗?
A:葛根泡水虽有一定保健作用,但是否长期饮用需根据体质而定,脾胃虚寒者长期饮用可能加重腹泻、腹痛等不适;湿热体质者适量饮用可辅助清热生津,建议连续饮用不超过1个月,间隔1-2周后再饮用,并观察身体反应,如有慢性疾病或正在服用药物,需咨询医师或药师。
Q2:葛根和葛花哪个解酒效果更好?
A:葛花与葛根均有解酒作用,但侧重不同,葛花在中医中为解酒专药,性平,味甘、苦,归肝、胃经,能清热、解酒、醒脾,常用于酒毒伤中引起的呕吐、胸膈痞闷,解酒力较强;葛根则通过扩张血管、促进酒精代谢发挥辅助解酒作用,同时能缓解酒后头痛、头晕,若单纯解酒,葛花效果更直接;若需兼顾护肝、改善循环,可两者配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