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中草药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作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载体,其应用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再到现代《中国药典》,无数典籍记载了中草药的基源、性味、功效与应用,无论是日常养生调理、疾病辅助治疗,还是中医药学术研究,准确查阅中草药信息都是保障用药安全与疗效的前提,查阅中草药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理解中医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的重要途径,需结合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系统掌握多维度信息。

查阅中草药

中草药查阅的核心方法与途径

查阅中草药需结合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多渠道获取权威信息,传统查阅以古籍文献为基础,如《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专著,收载365种药物,分“上、中、下”三品,药物功效与毒性)、《本草纲目》(李时辑历时27年编撰,收药1892种,附图1109幅,系统记载药物基源、性味、归经、主治及附方,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中药大辞典》(现代大型工具书,收载5767种药物,整合历代本草文献与当代研究成果,涵盖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这些典籍是中草药理论的源头,为理解药物特性奠定基础。

现代查阅则依托数字化资源,高效且全面,权威数据库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药品标准,收载常用中药材及其制剂,规定了药材的基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法定质量标准)、中国知网(可查阅中草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研究等学术论文,了解最新研究进展)、中华本草在线数据库(整合《中华本草》70余万条数据,涵盖3980种药物,提供图文并茂的基源鉴定、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信息)、专业APP(如“中药通”“方剂学”等,支持药材名称(中文名、拉丁名、别名)查询、配伍禁忌检索、药方解读,适合日常快速查阅),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地方药材研究所的馆藏文献,以及中药材市场实地考察(观察药材性状、产地特征),也是重要的查阅途径。

中草药查阅的关键内容维度

查阅中草药需系统掌握五大核心信息,确保用药精准性与安全性。

基源鉴定:明确药物“身份”

基源鉴定是查阅的第一步,需确定药材的原动植物、矿物来源及药用部位,避免混淆品,如“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而“红芪”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的根,二者功效相似但基源不同;“五味子”有“北五味子”(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成熟果实,质油润,味酸甘)与“南五味子”(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粒较小,味酸微苦),前者补气力更强,后者敛汗力更佳,查阅时需结合《中国药典》及植物分类学资料,确认学名、科属、药用部位(根、茎、花、果实、种子等),避免因“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导致误用。

查阅中草药

性味归经:把握药物“特性”

性味归经是中草药理论的核心,决定药物的作用方向。“性”指寒热温凉四气,如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味”指酸苦甘辛咸五味,如酸味药(乌梅、五味子)多收敛固涩,甘味药(人参、甘草)多补虚缓急;“归经”指药物对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如肝经药物(柴胡、白芍)主治肝胆疾病,肺经药物(桔梗、杏仁)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查阅时需结合“辨证论治”,如热证用寒性药(黄芩、金银花),寒证用热性药(附子、肉桂),虚证根据脏腑归经选药(脾虚用黄芪、白术,肾虚用熟地、山茱萸)。

功效主治:明确药物“用途”

功效主治是查阅的核心,需区分“主治”(主要适应证)与“兼治”(次要作用),如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气喘(风寒束肺)、水肿(风水泛滥);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主治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肠燥便秘,查阅时需结合临床需求,明确药物针对的症状或疾病,避免“不对症用药”。

用法用量:控制药物“剂量”

用法用量关乎用药安全,需明确煎服方法、用量范围及特殊用法,煎服方法包括“先煎”(矿石、贝壳类药,如石膏、牡蛎,需先煎30分钟以上,使有效成分溶出)、“后下”(芳香类药,如薄荷、砂仁,需在汤剂煎好前5-10分钟下锅,避免挥发油损失)、“包煎”(粉末状或带绒毛的药,如车前子、旋覆花,需用纱布包煎,防止刺激咽喉或药液浑浊)、“烊化”(胶类药,如阿胶、鹿角胶,需用热汤药溶化,避免粘锅),用量范围需根据药物毒性、体质、年龄调整,如细辛“1-3g”(过量可致中毒),人参“3-9g”(实证、热证不宜用),儿童用量为成人量的1/3-1/2。

使用禁忌:规避药物“风险”

使用禁忌是查阅的重点,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体质禁忌等,配伍禁忌遵循“十八反”(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避免同用,妊娠禁忌分为“禁用”(毒性大或药性峻烈,如麝香、巴豆、牵牛子、三棱)与“慎用”(活血化瘀、行气、通利药,如红花、桃仁、大黄、附子),孕妇需避免使用,体质禁忌如脾胃虚寒者慎用黄连、栀子(苦寒伤胃),阴虚阳亢者慎用附子、肉桂(辛热助火)。

查阅中草药

常见中草药查阅要点示例(表格)

为直观展示查阅内容,以下列举3种常用中草药的核心信息:

药材名称 基源 性味归经 功效主治 用法用量 使用禁忌
黄芪 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 甘,微温;归脾、肺经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煎服,9-30g;大剂量可用至60g 实证、热证、阴虚阳亢者禁用;避免与玄参、龟甲同用(部分古籍记载)
金银花 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 甘,寒;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凉散风热 煎服,10-30g;鲜品可用至60g 脾胃虚寒及疮疡脓清者忌用
附子 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制附子) 辛、甘,大热;归心、肾、脾经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制附子3-15g,先煎0.5-1小时;生附子多外用 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同用(十八反);阴虚阳亢者忌用

查阅中草药的注意事项

  1. 优先权威资料:以《中国药典》、经典本草(如《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及核心期刊论文为准,避免轻信非专业渠道的“偏方”“验方”。
  2. 结合体质辨证:中草药讲究“因人制宜”,如气虚者用黄芪,血虚者用当归,实热者用金银花,虚寒者用干姜,需根据个体体质调整用药。
  3. 注意药材真伪:市场上存在混淆品(如“土三七”冒充“三七”,前者含吡咯生物碱,有肝毒性),可通过性状(颜色、气味、断面)、显微鉴别(组织构造)或理化鉴别(化学反应)辅助判断。
  4. 特殊人群慎用:老人、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咨询医师或药师,调整剂量或避免使用毒性药物(如附子、朱砂)。

FAQs

问:普通人如何快速辨别常见中草药的真伪?
答:可通过“一看二闻三摸”初步判断:看药材的形状、颜色、纹理(如黄芪呈圆柱形,表面淡棕黄色,有“菊花心”纹,味甘;而“膜荚黄芪”表面有纵皱纹,断面纤维性强);闻气味(如薄荷有清凉香气,阿胶有特异的腥臭味,而伪品可能气味淡或刺鼻);摸质地(如枸杞子质地柔软,味甜,而染色的枸杞子可能发黏、味苦),购买时选择正规药店或医疗机构,索要质量检验报告,必要时送药检部门鉴定。

问:查阅中草药时,哪些信息必须重点关注?
答:必须重点关注四方面:一是性味归经,决定药物适用的体质(寒性体质用热性药)和病症(热毒疮疡用寒性药);二是功效主治,明确药物能治疗哪些疾病(如黄芪主治气虚乏力,金银花主治热毒血痢),避免“不对症用药”;三是用法用量,包括煎服方法(如薄荷后下)和剂量范围(如细辛不超过3g),过量可能导致中毒;四是使用禁忌,尤其是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和妊娠禁忌(如麝香禁用),直接关系到用药安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药材鸡骨草的主要功效、适用人群、副作用及禁忌有哪些?
« 上一篇 今天
中草药野麦有何独特功效与药用价值?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