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骨草为豆科植物广州相思子(Abrus cantoniensis Hance)的干燥全草,是岭南地区常用中药材,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其味甘、微苦,性凉,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肝止痛、利湿退黄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胃脘疼痛、乳腺炎等疾病,因疗效确切,被誉为“岭南草药之瑰宝”。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鸡骨草的药效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现代研究表明,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皂苷、多糖、三萜类及挥发油等。
(一)主要化学成分
- 黄酮类:如鸡骨草甲素、异黄酮、查尔酮等,是其保肝、抗炎的核心成分。
- 生物碱:含相思子碱、下箴刺桐碱等,需注意种子中生物碱有毒性,但全草经去籽后毒性降低。
- 皂苷类:如三萜皂苷,具有抗炎、镇痛作用。
- 多糖: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免疫平衡。
- 挥发油:含多种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氧化作用。
(二)药理作用
- 保肝降酶:鸡骨草黄酮类成分能显著降低肝损伤模型动物的血清ALT、AST水平,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及抗炎有关。
- 抗炎镇痛:皂苷和黄酮类成分可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对急性炎症和慢性疼痛有缓解作用。
- 利胆退黄: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含量,加速胆红素代谢,对湿热黄疸型肝炎有较好疗效。
- 抗病毒:体外实验显示,鸡骨草提取物对乙肝病毒(HBV)DNA复制有抑制作用,可能成为辅助治疗乙肝的潜在药物。
- 免疫调节:多糖成分可激活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适用于慢性肝病患者的免疫调节。
临床应用与配伍
鸡骨草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病症辨证配伍,以下为常见应用场景:
病症类型 | 配伍方案 | 用法用量 |
---|---|---|
湿热黄疸(肝炎) | 配茵陈、栀子、大黄、虎杖 |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
肝郁气滞胁痛 | 配柴胡、郁金、白芍、香附 |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
肝硬化腹水 | 配丹参、泽泻、茯苓、大腹皮 |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
胃脘疼痛(胃炎) | 配蒲公英、黄连、延胡索、海螵蛸 |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
乳腺炎(早期) | 配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瓜蒌 | 水煎服,药渣外敷患处 |
跌打损伤(瘀肿) | 鲜品捣烂,配三七粉、当归外敷患处 | 外敷,每日1次 |
使用注意与禁忌
鸡骨草虽为常用草药,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避免不良反应:
- 去毒处理:鸡骨草荚果和种子含相思子碱,有剧毒,入药前必须去除荚果及种子,仅用茎叶,否则可能引发呕吐、腹泻、肝肾功能损伤等中毒反应。
- 禁忌人群:
- 脾胃虚寒者慎用(症见畏寒肢冷、大便溏薄、食欲不振),因其性凉,易加重虚寒症状。
- 孕妇禁用,动物实验显示其可能对胎儿有影响,且活血化瘀作用可能引发流产。
- 对豆科植物过敏者禁用,避免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
- 配伍禁忌:不宜与温里药(如附子、干姜)同用,以免降低清热功效;避免与滋补类中药(如阿胶、熟地黄)长期大量同服,以免滋腻碍胃。
- 用量控制:常规煎剂用量为15-30g,鲜品可用至60g;过量服用可能引起腹泻、恶心等胃肠道反应。
现代研究与开发进展
近年来,鸡骨草的药理作用和临床价值受到广泛关注,研究热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保肝机制深入: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鸡骨草甲素可通过调节Nrf2/HO-1通路、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轻肝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为治疗酒精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理论依据。
- 制剂开发:除传统汤剂外,已有鸡骨草颗粒、胶囊、口服液等制剂上市,如“鸡骨草胶囊”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提高了用药便利性。
- 资源利用:针对野生鸡骨草资源减少的问题,开展人工栽培技术研究,优化种植条件,确保药材质量和可持续供应。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鸡骨草和相思子(红豆)有什么区别?
解答:鸡骨草与相思子(俗称“红豆”)虽同属豆科,但来源、部位及毒性完全不同,鸡骨草为广州相思子的干燥全草(去荚果和种子),味甘性凉,可入药;相思子则是其干燥种子,含相思子碱,有剧毒,误食可致命,仅外用用于疥癣、痈疮,两者不可混淆,使用时需严格区分。
问题2:长期服用鸡骨草会有副作用吗?
解答:长期服用鸡骨草需注意潜在副作用,若辨证不当(如脾胃虚寒者长期服用)或剂量过大,可能引起腹泻、食欲不振、乏力等脾胃虚寒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鸡骨草的保肝作用虽经临床验证,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替代正规治疗(如抗病毒药物),建议服用1-2个月后复查肝功能,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