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邪是中医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为百病之长,常与其他邪气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等,去风药(又称祛风药)是一味以祛除风邪、解除风邪致病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广泛应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皮肤瘙痒、中风等病症,根据其作用特点,去风药可分为祛外风药和息内风药两大类,前者多用于外感风邪或风邪夹杂其他邪气所致的表证、痹证等,后者则主要用于肝风内动所致的抽搐、眩晕、痉挛等内风证,以下详细介绍常用去风药材及其功效与应用。
祛外风药
祛外风药性多辛散,能发散风邪、通络止痛,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身痛、鼻塞、咽痒,以及风邪侵袭经络所致的肢体关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或风疹、湿疹等皮肤瘙痒症。
常用祛外风药材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主治病症 |
---|---|---|---|
防风 | 辛、甘,温;归膀胱、肝、脾经 |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 风寒感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
羌活 |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 风寒感冒、头痛项强、风寒湿痹、肩背酸痛 |
白芷 | 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 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寒湿带下、疮痈肿痛 |
荆芥 | 辛,微温;归肺、肝经 |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 风寒感冒、风疹瘙痒、麻疹不透、疮疡初起、吐血便血 |
薄荷 | 辛,凉;归肺、肝经 |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 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肝郁胸闷 |
蝉蜕 | 甘,寒;归肺、肝经 | 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 风热感冒、音哑咽痛、麻疹不透、目赤翳障、小儿惊风、破伤风 |
威灵仙 | 辛、咸,温;归膀胱经 | 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骨鲠咽喉 | 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鱼骨鲠喉 |
秦艽 | 辛、苦,平;归胃、肝、胆经 | 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 | 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蒸潮热、小儿疳积、湿热黄疸 |
桑叶 | 甘、苦,寒;归肺、肝经 |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 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血热出血 |
菊花 | 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 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 |
祛外风药配伍应用
- 风寒感冒:常与辛温解表药配伍,如防风配荆芥、羌活,增强祛风散寒之力(如荆防败毒散)。
- 风热感冒:多与辛凉解表药同用,如薄荷配桑叶、菊花,加强疏散风热之效(如桑菊饮)。
- 风湿痹痛:需结合祛风湿药、通络药,如威灵仙配秦艽、木瓜,共奏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之功。
- 皮肤瘙痒:常配伍养血药(如当归、地黄)或祛湿止痒药(如白鲜皮、地肤子),因“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息内风药
息内风药多入肝经,具有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等所致的眩晕、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内风证,常见于高血压、癫痫、脑卒中、破伤风等疾病。
常用息内风药材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主治病症 |
---|---|---|---|
天麻 | 甘,平;归肝经 |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 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肝风内动之抽搐惊厥、风湿痹痛、肢体麻木 |
钩藤 | 甘,凉;归肝、心包经 | 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 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肝阳上亢之头痛头晕、小儿惊风 |
羚羊角 | 咸,寒;归肝、心经 | 平肝息风,清肝明目,凉血解毒 | 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温热病壮热神昏、目赤肿痛 |
石决明 | 咸,寒;归肝经 |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 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
地龙 | 咸,寒;归肝、脾、膀胱经 | 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 | 热极生风之惊痫抽搐、风湿痹痛、肺热喘咳、小便不利 |
全蝎 | 辛,平;有毒;归肝经 | 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 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疮疡肿毒、风湿顽痹 |
蜈蚣 | 辛,温;有毒;归肝经 | 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 全蝎相似,但药力较猛,适用于顽固性惊厥、疮痈肿毒、蛇虫咬伤 |
僵蚕 | 咸、辛,平;归肝、肺、胃经 | 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 肝风惊痫、中风口歪、喉风喉痹、皮肤瘙痒(风疹)、痰核瘰疬 |
息内风药配伍应用
- 肝阳上亢之眩晕:常配平肝潜阳药,如天麻配石决明、钩藤,共奏平肝息风之效(如天麻钩藤饮)。
- 热极生风之抽搐:需配清热凉血药,如羚羊角配犀角(现用水牛角代)、黄芩,增强清热息风之力。
- 风痰阻络之中风后遗症:常配化痰通络药,如全蝎配僵蚕、丹参,以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去风药的注意事项
去风药使用需根据风邪性质(风寒、风热、风湿)、病位(表、里、经络、脏腑)及患者体质(虚、实、寒、热)辨证选用,辛温祛风药(如羌活、防风)性燥伤阴,阴虚血燥者慎用;息内风药多性寒凉,脾胃虚寒者宜配温中健脾药;全蝎、蜈蚣等有毒药物需严格控制用量,避免久服。
相关问答FAQs
Q1:去风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A:去风药是否可长期服用需根据药物性质和病情而定,祛外风药(如薄荷、菊花)性多发散,长期服用可能耗气伤阴,尤其气虚、阴虚者不宜久服;辛温祛风药(如羌活、白芷)性燥,长期使用易伤津耗液,导致口干、便秘等,息内风药(如天麻、钩藤)多用于急症、重症,症状缓解后应停用,不宜长期依赖;部分有毒药物(如全蝎、蜈蚣)严格禁止长期服用,以免蓄积中毒,若需长期调理,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选用,并配伍益气养阴或健脾之品(如太子参、麦冬、白术),以减毒增效。
Q2:孕妇可以使用哪些去风药?
A:孕妇使用去风药需格外谨慎,禁用活血化瘀、行气破气、辛温燥热及有毒之品,以免动胎伤胎,相对安全的祛外风药有桑叶、菊花(性寒凉,能疏散风热,但脾胃虚寒者慎用);息内风药中,天麻(甘平,平肝息风)在妊娠期肝阳上亢所致头晕时,可在医师短期使用,而羌活、防风(辛温燥烈)、荆芥(通血脉)、全蝎、蜈蚣(有毒)等均属妊娠禁忌药,严禁使用,若孕期出现感冒、头痛等需用去风药的情况,务必辨证后由专业中医指导,避免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