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疾病范畴,涵盖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胃脘痛、嗳气、反酸、呕吐等多种症状,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腐熟,与脾共为后天之本,胃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素体虚弱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脾胃虚弱等病机,治疗胃病的中草药种类丰富,需根据辨证结果(如寒热虚实、气血阴阳)选用,以下按功效分类介绍常用中草药及其应用。
健脾和胃类
此类草药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倦怠乏力等症状,通过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
党参:性甘,平,归脾、肺经,功效健脾益肺、养血生津,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血两虚及津伤口渴,现代研究认为,党参含多糖、皂苷等成分,能调节胃肠蠕动,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常与白术、茯苓配伍(如四君子汤),或用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属脾胃虚弱者。
-
白术:性苦、甘,温,归脾、胃经,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白术挥发油成分能促进胃肠运动,其煎剂对胃黏膜损伤有修复作用,需注意,阴虚内热、津液亏耗者慎用,以免助热伤阴。
-
茯苓: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适用于脾虚泄泻、心悸失眠、小便不利,茯苓多糖能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胃肠功能,常与党参、山药同用,治疗脾虚湿盛型胃病。
-
山药:性甘,平,归脾、肺、肾经,功效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主治脾胃虚弱、食少倦怠、便溏泄泻、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山药含淀粉酶、多酚氧化酶,有助于消化,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有辅助调理作用,可生食、煮粥或入煎剂。
疏肝理气类
肝主疏泄,若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易犯胃作痛(即“肝胃不和”),此类草药能疏解肝郁,调和胃气。
-
柴胡:性苦、微寒,归肝、胆经,功效疏肝解郁、升举阳气、退热截疟,适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寒热往来,柴胡皂苷能促进胆汁分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常与香附、白芍配伍(如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肝胃不和者。
-
香附:性辛、微苦、平,归肝、脾、三焦经,功效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主治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脘腹痞闷、月经不调,香附挥发油能抑制胃肠蠕动,缓解痉挛性疼痛,对胃脘胀痛、嗳气频繁者效果显著。
-
陈皮:性辛、苦,温,归脾、肺经,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适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咳嗽痰多,陈皮含挥发油(如柠檬烯)、黄酮类成分,能促进胃肠排空,抑制胃肠平滑肌痉挛,常与生姜、半夏同用,治疗胃寒呕吐、食积气滞。
-
佛手:性辛、苦、酸,温,归肝、脾、肺、胃经,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主治肝胃气滞、胁肋胀痛、胃脘痞满、呕吐嗳气,佛手柑内酯能调节胃肠功能,缓解胃酸过多,对慢性胃炎、胃溃疡伴胀痛者有较好疗效。
清热解毒类
胃热炽盛或湿热蕴结所致的胃脘灼痛、口臭、牙龈肿痛、呕吐酸苦、便秘等,需用清热解毒类草药清泻胃热,解毒消肿。
-
黄连:性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湿热中阻、痞满呕吐、泻痢、高热神昏、心火亢盛,黄连小檗碱能抑制胃酸分泌,抗幽门螺杆菌,减轻胃黏膜炎症,常与吴茱萸配伍(左金丸),治疗肝火犯胃型胃痛、反酸。
-
蒲公英:性苦、甘,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主治热毒疮痈、咽喉肿痛、湿热黄疸、胃热消渴,蒲公英多糖、黄酮类成分能抗炎、促进胃黏膜修复,对慢性胃炎、胃溃疡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可单味煎服或配伍金银花、连翘。
-
黄芩: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适用于肺热咳嗽、湿热泻痢、胎动不安,黄芩苷能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对胃热呕吐、牙龈肿痛有效,常与黄连、栀子配伍(如清胃散)。
-
金银花:性甘,寒,归肺、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主治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金银花绿原酸、木犀草苷能抗炎、抗氧化,缓解胃黏膜充血水肿,对急性胃炎、胃热口臭者适用,可泡水代茶或入煎剂。
温中散寒类
脾胃虚寒或寒邪直中胃脘所致的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呕吐清水、肢冷便溏等,需用温中散寒类草药温运脾阳,散寒止痛。
-
干姜:性辛,热,归脾、胃、心、肺经,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适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干姜挥发油、姜辣素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胃痉挛,增强胃黏膜防御功能,常与高良姜、香附配伍(如良附丸),治疗虚寒性胃痛。
-
吴茱萸:性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主治脘腹冷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能抑制胃肠运动,抗溃疡,对肝寒犯胃、胃寒呕吐有效,常与生姜、大枣同用(如吴茱萸汤)。
-
高良姜:性辛,热,归脾、胃经,功效温胃散寒、止痛,适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高良姜挥发油能抑制胃酸分泌,缓解胃痛,常与香附配伍(良附丸),用于寒凝气滞型胃脘痛。
-
丁香:性辛,温,归脾、胃、肺、肾经,功效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主治呃逆呕吐、脘腹冷痛、肾虚阳痿,丁香酚能抑制胃肠平滑肌痉挛,促进胃排空,对虚寒性呃逆、呕吐效果显著,可单味研末吞服或配伍柿蒂、生姜。
养阴益胃类
胃阴不足所致的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咽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结等,需用养阴益胃类草药滋养胃阴,生津润燥。
-
沙参:性甘,微寒,归肺、胃经,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适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嗽、胃阴不足、食少呕吐,南沙参、北沙参均能养胃阴,北沙参滋阴力更强,常与麦冬、玉竹配伍(如沙参麦冬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属胃阴亏虚者。
-
麦冬:性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主治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麦冬多糖、甾体皂苷能增强胃黏膜屏障,促进胃液分泌,改善胃阴不足所致的食欲不振、口干舌燥,可单味泡水或入煎剂。
-
玉竹:性甘,微寒,归肺、胃经,功效养阴润燥、生津止渴,适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烦热口渴、消渴,玉竹含多糖、黄酮类成分,能调节胃肠功能,延缓胃黏膜萎缩,对糖尿病性胃病、慢性胃炎属胃阴亏虚者适用,可煮粥或炖汤。
-
石斛:性甘,微寒,归胃、肾经,功效益胃生津、滋阴清热,适用于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石斛多糖、生物碱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免疫力,对慢性胃炎、胃术后恢复期患者有调理作用,可鲜榨汁或煎服。
常用治疗胃病中草药简表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适用证型 | 用法用量(参考) |
---|---|---|---|---|
党参 | 甘,平;归脾、肺经 | 健脾益肺,养血生津 |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 | 煎服,9-30g |
白术 | 苦、甘,温;归脾、胃经 |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 脾虚食少,腹胀泄泻 | 煎服,6-12g |
柴胡 | 苦、微寒;归肝、胆经 | 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 肝郁气滞,胸胁胀痛 | 煎服,3-9g |
黄连 | 苦,寒;归心、脾、胃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湿热中阻,痞满呕吐 | 煎服,2-5g |
干姜 | 辛,热;归脾、胃经 |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 脘腹冷痛,胃寒呕吐 | 煎服,3-10g |
麦冬 | 甘、微苦,微寒;归胃经 |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 胃阴不足,口干咽燥 | 煎服,10-15g |
注意事项
- 辨证用药:胃病需分寒热虚实,如胃寒忌用黄连、金银花等寒凉药,胃热慎用干姜、吴茱萸等温热药,避免加重病情。
- 配伍禁忌:中药配伍需遵循“十八反”“十九畏”,如甘草反甘遂、大戟,乌头反贝母、瓜蒌等,需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 特殊人群:孕妇慎用活血化瘀、峻下逐水药(如莪术、甘遂);儿童、老人及体弱者需减量,避免过量损伤脾胃。
- 饮食调理: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油腻食物,戒烟限酒,规律饮食,配合情志调节(如避免焦虑、抑郁),以促进康复。
相关问答FAQs
问1:胃病患者使用中草药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答:胃病患者使用中草药需注意四点:一是辨证论治,明确寒热虚实(如胃痛喜温按属虚寒,灼痛拒按属实热),避免盲目用药;二是从小剂量开始,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黄连苦寒易致腹泻,干姜辛热易上火);三是避免长期服用单一药物,需根据症状变化调整配方(如急性期以理气止痛为主,缓解期以健脾养胃为主);四是西药与中药联用需间隔1-2小时,避免相互作用(如含金属离子的西药与中药同服可能影响吸收)。
问2:所有胃病都能用同样的中草药治疗吗?
答:不能,胃病类型多样,中医治疗需“个体化”,功能性消化不良伴腹胀、嗳气者,多用疏肝理气药(如柴胡、香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变薄、口干者,多用养阴益胃药(如沙参、麦冬);胃溃疡伴反酸、烧心者,需清热制酸(如黄连、海螵蛸);胃下垂、消化不良者,则需健脾升阳(如黄芪、升麻),若用药不当,可能加重病情(如胃热者误服温热药会致胃痛加剧),因此建议在中医师辨证后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