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作为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境内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多达1527种,其中道地药材30多种,如当归、黄芪、党参、大黄等享誉国内外,在这样的资源禀赋和政策支持下,甘肃省中草药药占比(即中草药费用在医疗机构药品总费用中的占比)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既反映了中医药在当地的深厚根基,也体现了医疗体系对中医药资源的整合利用情况。
甘肃省中草药药占比现状分析
从整体来看,甘肃省中草药药占比在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中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基层高于城市、中医院高于综合医院”的特点,根据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医保局近年数据,全省中草药药占比平均约为28%-35%,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承担着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慢性病管理职能,且更倾向于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疗效确切的中草药(如中药饮片、中药颗粒),药占比可达40%-50%;二级综合医院因科室设置更全面,中草药多用于辅助治疗,药占比约为25%-30%;而三级甲等医院由于涉及更多急危重症、复杂病例,化学药和生物药使用比例较高,中草药药占比相对较低,一般在15%-22%之间。
从地区分布看,定西、陇南、甘南等中药材主产区,因当地居民对中医药的接受度高、医疗机构中药资源储备充足,中草药药占比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例如定西市岷县、陇南市宕昌县等地的基层医疗机构,药占比甚至超过50%;而兰州、天水等工业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因医疗资源集中、西医诊疗占比高,中草药药占比相对较低,约为20%-28%。
表1:2022年甘肃省不同类型医疗机构中草药药占比情况
| 医疗机构类型 | 中草药药占比范围 | 主要特点 |
|--------------------|------------------|------------------------------|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 40%-50% | 以中药饮片、颗粒为主,价格低廉,侧重慢性病调理 |
| 二级综合医院 | 25%-30% | 中草药辅助治疗,科室间差异大(中医科占比高) |
| 三级甲等医院 | 15%-22% | 中成药占比高,饮片使用较少,多用于肿瘤康复等 |
| 中医医院(含专科) | 50%-65% | 以中医药服务为主,药占比显著高于综合医院 |
影响甘肃省中草药药占比的关键因素
-
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
甘肃是全国道地药材优势产区,当归、黄芪、党参、大黄等产量占全国70%以上,药材品质优良且价格稳定,这一优势降低了医疗机构的中草药采购成本,也促使本地医疗机构更倾向于使用本地药材,形成“资源-产业-医疗”的良性循环,定西市依托“中国药都”的品牌效应,将中药材种植与基层医疗用药需求直接对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保障药材供应,进一步推高了基层中草药药占比。 -
政策支持与医保导向
甘肃省近年来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中医药发展,甘肃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要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占比不低于60%;医保方面,将更多中药饮片、中成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且报销比例高于化学药(如门诊慢性病患者使用中药饮片报销比例可达70%),引导患者优先选择中草药,对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医保总额预算倾斜,也间接提高了医疗机构使用中草药的积极性。 -
医疗需求与患者偏好
甘肃农村人口占比高,居民对中医药的信任度和接受度普遍较高,尤其在中老年群体中,“中药调理”“治未病”的观念根深蒂固,中草药在治疗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且副作用相对较小,更符合基层患者的健康需求,陇南山区居民长期使用当地盛产的党参、黄芪补气养生,基层医疗机构针对这类需求开具的中草药处方占比超过60%。 -
人才结构与科室设置
中医药人才分布不均衡是影响药占比的重要因素,甘肃省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占比约为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医师更倾向于使用中草药诊疗;而综合医院中医科医师数量不足,部分医院存在“西学中”医师开中药处方但不精通辨证的情况,导致中草药使用规范性不足,药占比偏低,中医医院因科室设置以中医为主(如针灸科、推拿科、治未病科),中草药作为核心治疗手段,药占比自然高于综合医院。
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甘肃省中草药药占比整体较高,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中草药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存在饮片炮制不规范、储存条件不当等问题,影响疗效;二是中草药在急危重症、复杂疾病中的应用不足,导致三级医院药占比偏低,中医药优势未充分发挥;三是医保支付政策仍需优化,部分疗效确切的中药制剂(如医院制剂)因未纳入医保目录,使用受限;四是基层中医药人才流失严重,年轻医师更倾向于前往城市医院,导致基层中草药诊疗水平难以提升。
提升中草药药占比合理化水平的建议
- 强化道地药材质量管控:建立从种植到使用的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推广“定制药园”模式,规范饮片炮制标准,确保中草药质量安全。
- 优化医保支付政策:将更多疗效确切的医院制剂、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医保目录,对基层中草药处方给予更高报销比例,引导患者合理使用。
-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定向培养”“县管乡用”等政策,鼓励中医药人才下沉基层,同时开展“西学中”培训,提升综合医院中医科医师的中草药使用能力。
- 拓展中医药服务场景:在综合医院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区,推广“中药+非药物疗法”(如针灸、艾灸)模式,提高中草药在多发病、慢性病中的使用率。
相关问答FAQs
Q1:甘肃省中草药药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甘肃省中草药药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约20%-25%)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资源优势突出,道地药材产量大、品质优,降低了采购成本;二是政策支持力度大,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和医保倾斜政策显著;三是居民对中医药的接受度高,尤其农村地区对中草药的需求旺盛,形成了“资源-政策-需求”的协同效应。
Q2:如何解决甘肃省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中草药药占比过高但使用不规范的问题?
A:针对这一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培训,通过“师带徒”“临床进修”等方式提升辨证论治能力;二是建立中草药处方点评制度,定期抽查处方规范性,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三是推广信息化管理,利用AI辅助辨证系统指导基层医师开方,减少经验用药的随意性;四是加强质量监管,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饮片采购、储存、炮制等环节进行常态化检查,确保药材质量与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