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吊葫芦,又名石吊兰、岩泽兰、金线草,是兰科石仙桃属植物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的全草或假鳞茎,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的山地林下、岩石缝隙或树上,因其植株形态似葫芦,叶脉或花茎上常具金黄色条纹,形似“金线吊葫芦”而得名,是传统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养阴润肺类中草药,其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草木便方》,后世《分类草药性》《四川中药志》等均有对其功效的描述,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其抗菌、抗炎、免疫调节等多方面药理活性,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形态特征
金线吊葫芦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匍匐,被鳞片状鞘;假鳞茎卵形、圆锥形或狭卵形,肉质,顶端生2枚叶,叶带状或条状,革质,长10-20厘米,宽1.5-3厘米,中脉明显,基部收狭成柄,全缘,花葶从假鳞茎基部抽出,比叶长,总状花序疏生10余朵花;花苞片狭披针形,花白色或淡黄色,带淡褐红色斑点;萼片与花瓣相似,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唇瓣中部缢缩,上部扩大,有3个裂片,侧裂片半圆形,中裂片具1个肉质凸起;花期4-6月,果期8-10月,其假鳞茎是药用部位的主要来源,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金线吊葫芦性味甘、微苦,平,归肺、胃、肝经,其核心功效为养阴清肺、化痰止咳、消肿解毒,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瘰疬、瘿瘤、胃痛、消化不良、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等症。
- 呼吸系统疾病:对于肺热所致的咳嗽、咳痰、咽喉干痛,金线吊葫芦能养阴润肺、清热利咽,常与麦冬、玄参、桔梗配伍,增强养阴清肺之效;若兼有痰中带血,可加白及、侧柏叶以凉血止血。
- 颈部淋巴结疾病:对瘰疬(淋巴结核)、瘿瘤(甲状腺肿大)等症,其解毒散结作用显著,可配夏枯草、浙贝母、牡蛎等,内服外用均可,捣烂外敷患处可促进消散。
- 消化系统疾病:用于胃阴不足、胃脘隐痛、食欲不振,配沙参、玉竹、山楂等,能养阴和胃、消食导滞;若为热毒蕴结所致的胃痛、口舌生疮,可配黄连、蒲公英清热解毒。
- 外伤与皮肤感染:跌打损伤、痈肿疮毒、毒蛇咬伤等,取鲜品捣烂外敷,可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内服煎剂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金线吊葫芦的用法多样,内服可煎汤(9-15g,鲜品30-60g),或研末吞服(1.5-3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使用时需注意:其性平偏凉,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孕妇禁用,以免活血动胎;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现代临床偶见个别患者服用后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一般停药后可缓解,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化学成分分析表明,金线吊葫芦主要含石仙桃多糖、石仙桃内酯、生物碱、黄酮类、酚类、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药理研究证实:
- 抗菌抗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 免疫调节:多糖成分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机体免疫力;
- 镇咳祛痰:能减少咳嗽次数,降低痰液黏度,稀释痰液,促进排痰;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对组织修复有一定辅助作用。
这些研究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开发新药(如抗感染制剂、免疫增强剂)奠定了基础。
金线吊葫芦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别名 | 石吊兰、岩泽兰、金线草、吊钟石斛、果上叶 |
来源 | 兰科石仙桃属植物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的全草或假鳞茎 |
性味归经 | 甘、微苦,平;归肺、胃、肝经 |
功效主治 | 养阴清肺、化痰止咳、消肿解毒;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瘰疬、胃痛、痈肿疮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研末1.5-3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禁用,忌辛辣油腻食物 |
相关问答FAQs
Q1:金线吊葫芦和石吊兰是同一种植物吗?它们有什么区别?
A1:金线吊葫芦和石吊兰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别名,均指兰科石仙桃属植物石仙桃,在不同地区或中医药典籍中,因形态特征(如叶脉金黄色、假鳞茎似葫芦)或生长环境(多生于岩石上)的差异,被称为“金线吊葫芦”或“石吊兰”,两者来源、功效、用法完全相同,可等同使用。
Q2:金线吊葫芦可以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会有副作用吗?
A2:金线吊葫芦不建议长期连续服用,作为性味偏凉的中草药,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一般用药周期建议不超过2周,若症状未缓解或反复发作,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体质虚寒、慢性腹泻者应避免使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用,特殊人群需在医师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