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血,中医称“尿血”或“血淋”,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的病症,其病因多与下焦湿热、脾肾不固、瘀血阻络等相关,治疗需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草药,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补益脾肾、活血化瘀为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与常用中草药
下焦湿热证
多因湿热蕴结下焦,灼伤血络所致,常见小便短赤带血、尿频尿急、口苦苔黄、舌红苔黄腻等,治宜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常选用以下草药: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与用量 |
---|---|---|
小蓟 | 甘、苦,凉;归心、肝经 | 凉血止血,利尿通淋,10-15g,煎服或鲜品捣汁服。 |
白茅根 | 甘,寒;归肺、胃、膀胱经 |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15-30g,煎服,可鲜品捣汁代茶饮。 |
车前子 | 甘,寒;归肾、膀胱、肝经 | 清热利湿,通淋止血,10-15g(包煎),利尿通淋,导湿热从小便出。 |
栀子 |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6-10g,炒炭后止血力更强,配伍小蓟增强疗效。 |
脾肾不固证
多因脾虚统摄无权或肾气不固,血溢脉外所致,常见尿血日久、色淡红、面色苍白、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淡苔白等,治宜补益脾肾、固摄止血,常选用以下草药: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与用量 |
---|---|---|
黄芪 | 甘,温;归脾、肺经 |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15-30g,配党参增强补气摄血之力。 |
党参 | 甘,平;归脾、肺经 | 补中益气,健脾生血,10-15g,与黄芪同用,治气虚不摄之尿血。 |
芡实 | 甘、涩,平;归脾、肾经 | 益肾固精,健脾止泻,10-15g,炒炭后固涩止血,配金樱子增强固摄效果。 |
杜仲炭 | 甘、温;归肝、肾经 | 补肝肾,强筋骨,止血,10-15g,炒至表面焦褐色,增强收敛止血作用。 |
瘀血阻络证
多因跌仆损伤或久病入络,瘀血阻滞膀胱脉络所致,常见尿血色暗有块、小腹胀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治宜活血化瘀、止血止痛,常选用以下草药: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与用量 |
---|---|---|
三七 | 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 化瘀止血,消肿定痛,3-6g(研末冲服),活血止血而不留瘀,为治血证要药。 |
蒲黄 | 甘,平;归肝、心经 | 化瘀止血,利尿通淋,6-10g(包煎),炒炭后止血力强,配三七化瘀止血。 |
丹参 | 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 | 活血祛瘀,凉血消痈,10-15g,养血安神,配三七增强活血止血效果。 |
注意事项
使用中草药治疗尿血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实证(如下焦湿热)忌用温补之品,以免助热化火;虚证(如脾肾不固)慎用苦寒泻火药,以免损伤正气,同时需注意饮食清淡,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戒烟酒,多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若尿血伴有腰痛、发热、水肿或尿中见砂石等,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明确病因,中西医结合治疗。
相关问答FAQs
Q1:尿血能用中草药自行调理吗?
A1:不建议自行用药,尿血病因复杂,可能由泌尿系感染、结石、肾炎、肿瘤等多种疾病引起,中医辨证也分湿热、脾肾不固、瘀血等多种证型,若辨证不当(如虚证用清热药),可能延误病情或加重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中医望闻问切辨证后,在医师指导下规范用药,同时结合相关检查(如尿常规、泌尿系B超)明确原发病因。
Q2:中草药治疗尿血需要多久见效?
A2:疗程因病因、证型及病情轻重而异,一般而言,下焦湿热证尿血,若用药对症(如小蓟、白茅根清热利湿止血),3-5天可能症状缓解;脾肾不固证或久病尿血,需补益脾肾(如黄芪、芡实等),疗程较长,可能需2-4周或更长时间,且需巩固治疗以防复发,若用药1周后症状无改善、加重或出现腰痛、水肿、发热等新症状,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