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蓄为蓼科植物扁蓄Polygonum aviculare L.的干燥地上部分,别称扁竹、扁蔓、粉节草、道生草等,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草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多有记载,其药用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临床应用广泛。
扁蓄植株为一年生草本,高10-40cm,茎匍匐或斜升,基部分枝,具纵棱,幼枝有白色柔毛;叶互生,叶片狭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4cm,宽0.5-1.2cm,顶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或叶缘有柔毛;花簇生于叶腋,常1-3朵生于短柄上,花被5深裂,绿色,边缘白色或淡红色;瘦果卵形,具3棱,黑色或褐色,无光泽,夏季开花,结果期8-9月,生于路旁、田野、沟边湿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四川、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夏季叶茂盛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扁蓄药性微寒,味苦,归膀胱经、大肠经、三焦经,其性寒能清,味苦能降,主入膀胱经,善清利下焦湿热,为治疗淋证常用药;兼入大肠经,能清大肠湿热以治泻痢、黄疸;尚有杀虫止痒之效,可用于皮肤湿疹、阴痒及蛔虫病等。
传统功效主治:
- 利尿通淋:用于热淋、石淋、血淋等淋证,症见小便短赤、尿频尿急、尿时涩痛、小腹拘急,或尿中带砂石、尿血等,本品苦降寒清,能清膀胱湿热,利尿通淋,为治淋要药,尤宜于热淋,常配伍车前子、滑石、瞿麦等,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正散(含扁蓄、瞿麦、车前子、滑石、栀子等),清热利湿通淋之力更强;若治石淋,可配伍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等,以增强化石排石之效;血淋则常配小蓟、白茅根、蒲黄等,凉血止血通淋。
- 杀虫止痒:用于蛔虫病、钩虫病及湿疹、阴痒等皮肤疾患,本品苦寒,能杀虫止痒,治蛔虫腹痛,可配使君子、苦楝皮等煎服;治湿疹、阴瘙痒,可煎汤外洗或研末调敷,如《证治准绳》以扁蓄配蛇床子、地肤子煎汤熏洗,燥湿杀虫止痒。
- 清利湿热:用于湿热黄疸、泻痢,本品能清利大肠湿热,治湿热黄疸,身目发黄、小便短赤,可配茵陈、栀子、大黄等,如《伤寒论》茵陈蒿汤加减;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可配黄连、木香、槟榔等,以清热燥湿、行气止痢。
化学成分
现代研究表明,扁蓄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黄酮类、有机酸、多糖、甾体、挥发油及微量元素等,其中黄酮类和有机酸为其主要活性成分。
成分类别 | 代表性物质 | 主要作用 |
---|---|---|
黄酮类 | 扁蓄苷(avicularin)、槲皮素(quercetin)、芦丁(rutin)、木犀草素(luteolin) | 抗氧化、抗炎、利尿、抗菌、降血脂 |
有机酸 | 没食子酸(gall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 抗菌、抗病毒、抗氧化、保肝 |
多糖 | 扁蓄多糖(PA) | 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糖 |
其他 | β-谷甾醇(β-sitosterol)、植物甾醇、挥发油(含己醛、2-己醇等)、钾盐等 | 利尿(钾盐促进钠排泄)、调节代谢、局部麻醉 |
药理作用
扁蓄的药理作用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利尿、抗菌、抗炎、抗氧化、降血脂、驱虫及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
- 利尿作用:扁蓄水煎剂及扁蓄苷具有显著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及钠、钾、氯离子的排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加肾血流量有关,钾盐的存在也增强了利尿效果,临床常用于治疗水肿、尿路感染等引起的尿少。
- 抗菌抗病毒:扁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其抗菌活性主要来自没食子酸、咖啡酸等有机酸及黄酮类成分;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可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尿路感染等感染性疾病。
- 抗炎镇痛:扁蓄中的槲皮素、芦丁等黄酮类成分能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有显著抑制作用,并有一定的镇痛效果,可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
- 抗氧化与保肝:扁蓄多糖、黄酮类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对化学性肝损伤(如CCl₄诱导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 降血脂与调节血糖:扁蓄提取物可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动物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胆固醇吸收、促进其排泄及调节脂代谢相关酶活性有关;多糖成分还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辅助治疗糖尿病。
- 驱虫与杀虫:扁蓄煎剂对蛔虫、钩虫有麻痹和杀灭作用,其活性成分可能为挥发油及生物碱,临床可用于肠道寄生虫病,尤其对儿童蛔虫病效果较好。
临床应用
- 淋证:扁蓄是治疗热淋的核心药物,现代临床常用于急性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慢性尿路感染急性发作等,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尿短赤,以扁蓄15g,配伍车前子15g、滑石20g、瞿麦12g、栀子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可有效缓解症状,缩短病程。
- 尿路结石:对于直径<0.6cm的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扁蓄常配伍金钱草30g、海金沙15g、鸡内金10g、牛膝12g等,以清热利湿、化石排石,同时增加饮水量,配合适当运动,可促进结石排出。
- 细菌性痢疾与肠炎:扁蓄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有良好疗效,可单用30g煎服,或配黄连9g、木香6g、槟榔10g,以清热燥湿、行气止痢,缓解腹痛、里急后重、腹泻等症状。
- 湿疹与阴痒:外用扁蓄治疗皮肤湿疹、女阴瘙痒等,取扁蓄30g,蛇床子15g,地肤子15g,苦参20g,煎汤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可燥湿止痒、收敛疮疡,改善局部红肿、渗出、瘙痒。
- 高脂血症:对于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扁蓄提取物(含黄酮类)可辅助降脂,常配决明子15g、山楂15g、荷叶10g,水煎服,或制成胶囊服用,疗程8-12周,可降低血脂水平,改善动脉硬化风险。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可增至30-60g,捣汁服,外用适量,煎汤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 扁蓄性微寒,苦降通利,故脾胃虚寒者(症见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畏寒肢冷)慎用,以免加重虚寒症状。
- 阴虚滑精(症见遗精、滑精、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者不宜使用,因本品利尿通淋,可能耗伤阴液。
- 孕妇慎用,虽现代研究未明确其致畸性,但传统认为其通利之性可能影响胎元,需谨慎。
- 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以免耗伤正气,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
- 配伍禁忌:传统中药“十八反”中,扁蓄与藜芦不宜同用,需注意避免配伍。
现代研究进展
近年来,扁蓄的研究从传统经验向现代化、分子化方向发展,尤其在活性成分筛选、作用机制及新剂型开发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发现,扁蓄黄酮类成分(如槲皮素)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多糖成分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增强机体免疫力;扁蓄苷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钠-钾-ATP酶活性,发挥利尿作用,扁蓄提取物还被用于开发降脂胶囊、抗菌洗剂等中药制剂,拓宽了其临床应用范围,需进一步明确其活性成分的构效关系,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为扁蓄的精准用药提供依据。
相关问答FAQs
Q1:扁蓄和瞿麦都是治疗淋证的常用药,两者有什么区别?
A1:扁蓄与瞿麦均性寒,能利尿通淋,常相须为用治疗热淋,但二者功效各有侧重:扁蓄苦降,清利膀胱湿热之力较强,兼能杀虫止痒,除用于淋证外,还可用于湿疹、阴痒及蛔虫病;瞿麦则通淋下窍之力更胜,能破血通经,除治热淋、石淋外,还兼治血淋、经闭、癥瘕,瞿麦性寒滑利,孕妇慎用,而扁蓄孕妇也需慎用,但无破血之效,简言之,扁蓄偏于清利湿热、杀虫止痒,瞿麦偏于通淋下窍、破血通经。
Q2:扁蓄可以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会有哪些副作用?
A2:扁蓄不宜长期服用,其性寒苦降,长期服用易耗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脾胃虚寒症状;其利尿作用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表现为乏力、四肢麻木、心律失常等),尤其对于肾功能不全者,可能加重肾脏负担,若需长期使用(如慢性尿路感染调理),应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健脾益肾药物(如黄芪、白术、枸杞子等),并定期监测电解质及肾功能,避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