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爪龙作为中草药的常用名称,在民间应用广泛,但其植物来源需明确以避免混淆,目前主流认知中“五爪龙”多指葫芦科植物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因其叶常为鸟足状5小叶,叶柄卷须形似“五爪”而得名,以下从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性味功效等方面结合图片特征进行详细说明,并附相关对比及注意事项。
五爪龙(绞股蓝)植物形态与图片识别
绞股蓝为草质攀援藤本,茎细长,表面有纵棱,幼时被短柔毛,卷须2歧,形似“小爪”,这是其名称最直观的来源,叶为鸟足状复叶,通常5-7枚小叶,常以5枚居多,小叶卵状长圆形或披针形,长3-9cm,宽1.5-3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波状圆齿或锯齿,叶面深绿色,叶脉于下表面稍突起;叶柄长1.5-4cm,被柔毛,花小,雌雄异株,圆锥花序腋生,花冠黄绿色,果实球形,成熟时黑色,内含2-4粒种子。
药材图片特征:干燥的五爪龙药材(全草)茎呈细圆柱形,直径1-3mm,表面黄绿色至棕褐色,有细纵棱,节处可见卷须残基或托叶痕;小叶皱缩成团,完整者展平后呈卵状长圆形,边缘有波状齿,叶脉于下表面可见细密纹路;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或具白色髓;气微,味微苦后回甘,若为根茎,则呈结节状,表面棕褐色,有众多根痕,断面黄白色,颗粒状。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根据《中国药典》及《中药大辞典》,五爪龙(绞股蓝)性寒,味甘、微苦,归脾、肺、肾经,其核心功效为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现代研究还发现其具有降血脂、降血糖、增强免疫、抗疲劳等作用。
- 脾胃气虚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常与党参、白术、茯苓等配伍(如四君子汤加减)。
- 肺虚咳嗽证:适用于肺虚或肺热咳嗽,痰黏难咳,或久咳不止,可单用泡茶饮,或与川贝母、枇杷叶、桑白皮等配伍。
- 热毒证:用于咽喉肿痛、痈疮肿毒、口舌生疮,可单味捣烂外敷,或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煎服。
- 现代应用:辅助治疗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气阴两虚型),以及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的体虚乏力。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0g;或泡茶饮(每次3-5g,沸水冲泡);亦可研末吞服(每次1-3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慎服,因其性寒,易致腹泻或腹痛。
- 不宜与藜芦同用,属中药“十八反”禁忌。
-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过量服用。
五爪龙与相似草药的鉴别
为避免混淆,以下通过表格对比五爪龙(绞股蓝)与几种常见“五爪”类草药的区别:
名称 | 科属 | 药用部位 | 性味 | 功效侧重 | 图片鉴别要点 |
---|---|---|---|---|---|
五爪龙 | 葫芦科绞股蓝 | 全草/根茎 | 甘、微苦,寒 | 益气健脾、清热化痰 | 茎细有卷须,叶为5-7小叶复叶,小叶边缘波状齿,断面中空,味微苦回甘 |
五加皮 | 五加科 | 根皮 | 辛、苦,温 | 祛风湿、强筋骨、利尿 | 根皮呈卷筒状,外表面灰褐色,内表面淡黄色,质脆,断面不整齐,气微香,味微苦 |
人参(五叶参) | 五加科 | 根 | 甘、微苦,温 |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 | 根呈圆柱形,有“芦头”“芦碗”,断面可见菊花纹,气香浓郁,味甘微苦 |
绞股蓝(混淆种) | 葫芦科 | 全草 | 同五爪龙 | 同五爪龙 | 部分品种小叶为7-9枚,卷须不分叉,需通过植物分类学特征区分(如花序、花冠结构)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五爪龙和五加皮都有“五爪”,两者功效有什么根本区别?
解答:五爪龙(绞股蓝)与五加科植物五加皮虽民间或有“五爪”之称,但科属、性味、功效差异显著,五爪龙性寒,归脾肺经,长于益气健脾、清热化痰,适用于气虚乏力、肺热咳嗽;五加皮性温,归肝肾经,长于祛风湿、强筋骨、利尿,适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下肢水肿,两者不可混用,需根据体质和病症辨证选择。
问题2:长期饮用五爪龙茶会有副作用吗?哪些人不适合?
解答:五爪龙茶安全性较高,但长期过量饮用可能因性寒损伤脾胃,导致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以下人群不适合:①脾胃虚寒者(如平时易腹泻、胃部怕冷);②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其药理活性可能影响胎儿或婴儿);③低血压患者(绞股蓝有降压作用,可能加重低血症状);④正在服用抗凝药物者(如华法林,绞股蓝可能增强抗凝效果,增加出血风险),建议饮用前咨询医师,用量控制在每日3-10g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