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中药材中,部分药材因独特的形态特征被赋予形象化的名称,“罗盘状药材”便是对这类外形酷似传统罗盘结构的药材的统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欧亚旋覆花的干燥头状花序,其花朵呈扁球形或类球形,舌状花黄色、放射状排列于外周,宛如罗盘的刻度盘,中央密集的管状花则似罗盘的中心指针,整体形态生动逼真,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物象的细致观察,也蕴含着中医药“取象比类”的哲学思想。
从来源来看,旋覆花为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或欧亚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的干燥头状花序,主产于我国河南、江苏、浙江等地,通常在夏、秋二季花开放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而成,其“罗盘状”的形态特征在性状鉴别中尤为关键:完整的头状花序直径1-2cm,总苞半球形,由5层总苞片覆瓦状排列而成,外层总苞片披针形,密被细柔毛,内层较宽,干膜质;舌状花1层,黄色,长圆形,先端常3齿裂,自然伸展时呈放射状,环绕花序周围,如同罗盘的刻度线;管状花多数,位于花序中央,棕黄色,长约5mm,先端5裂,雄蕊聚药,雌蕊花柱柱头呈棒状,整体结构紧凑,手捻易碎,气微,味微苦、咸。
在性味归经方面,旋覆花辛、苦,温;归肺、脾、胃、大肠经,其性主降,味辛能散苦能泄,温可化饮,既入肺经能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又入脾胃经能降逆止呕、消痞除满,是治疗“气逆”要药,临床常用于咳喘痰多、痰饮蓄结之症,如《金匮要略》中的“旋覆代赭汤”,以其配伍代赭石、半夏,主治胃虚痰阻、气逆不降之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亦可用于风寒咳嗽、痰饮停肺之胸闷喘息,单用或配伍前胡、紫菀等以增强宣肺化痰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旋覆花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其含黄酮类(如旋覆花黄素)、菊糖、挥发油及大量社痰成分,其中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镇咳、祛痰、平喘作用,能降低呼吸道黏膜分泌物的黏稠度,促进痰液排出;挥发油中的桉油精、樟脑等成分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痉挛;旋覆花还能调节胃肠道功能,促进胃排空,抑制胃肠蠕动亢进,从而发挥降逆止呕的作用,其水煎剂对实验性胃溃疡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为便于鉴别,现将旋覆花的主要特征归纳如下:
项目 | 描述 |
---|---|
药材名称 | 旋覆花 |
来源 | 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欧亚旋覆花的干燥头状花序 |
性状特征 | 头状花序扁球形,直径1-2cm;舌状花黄色放射状,管状花棕黄色中央密集;体轻,气微,味微苦咸 |
性味归经 | 辛、苦,温;归肺、脾、胃、大肠经 |
功效主治 | 降气行水,化痰止咳,降逆止呕;用于咳喘痰多、痰饮蓄结、胸膈痞满、噫气呕吐 |
用法用量 | 煎服,3-9g;布包煎 |
使用注意 | 阴虚劳嗽、津伤燥咳者慎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
鉴别要点上,旋覆花需与同科植物如线叶旋覆花(总苞片线形,舌状花较少)或菊科其他头状花序混淆品区分,正品的核心特征在于“舌状花放射状排列如罗盘刻度”与“管状花密集聚合成中心轴”的独特结构,且总苞片外层密被细柔毛,断面有白色绵毛状纤维。
使用旋覆花时需注意,其性温燥,故风热咳嗽、阴虚燥咳(如干咳无痰、痰中带血)者应慎用,以免助热伤阴;煎煮时宜用纱布包煎,因其花序表面有细绒毛,易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根据“十八反”配伍禁忌,旋覆花不宜与藜芦同用,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相关问答FAQs: 问:旋覆花为什么被称为“罗盘状药材”?其形态特征如何体现这一特点? 答:旋覆花因头状花序外形酷似传统罗盘而得名,其外层舌状花黄色、长圆形,呈放射状排列于花序周围,宛如罗盘的刻度盘;中央密集的管状花棕黄色,聚集成圆丘状,似罗盘的中心指针;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构成“罗盘”的外框,整体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如同微缩的罗盘,故得此名。
问:服用旋覆花时有哪些常见禁忌?为何阴虚燥咳者需慎用? 答:服用旋覆花时,需注意三点禁忌:一是阴虚劳嗽、津伤燥咳者(表现为干咳无痰、痰少而黏、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应慎用,因其性温燥,易耗伤阴液,加重燥咳;二是不宜与藜芦同用,属中药“十八反”禁忌,可能产生毒性或降低药效;三是煎煮时需包煎,因其花序表面的细绒毛易脱落,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或不适,阴虚燥咳者慎用的核心原因是旋覆花“温燥”之性与阴虚内热的病机相悖,误用会“火上浇油”,导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