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生地,又名生地黄、干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其药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品,应用历史悠久,功效卓著,生地的炮制方法不同,其功效侧重亦有差异,鲜地黄偏于清热凉血、生津止渴,干地黄(生地黄)则更擅长养阴生津、清热凉血,二者在临床配伍中各有妙用。
生地的核心功效与应用
生地的功效主要体现在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止血三个方面,具体应用需结合病症特点配伍使用。
清热凉血,疗血热诸症
生地性寒,入心肝经,能清营分、血分之实热与虚热,尤其适用于温病热入营血、高热神昏、舌绛烦渴,或血热妄行导致的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等症,如《温病条辨》中的清营汤,以生地配玄参、麦冬,治疗温病邪热入营、夜热早凉、舌绛干裂;而《千金要方》中的犀角地黄汤,则以生地与犀角(现用水牛角代)、芍药、丹皮同用,专治热入血分、发斑、吐衄,体现了生地凉血止血的核心作用,对于血热皮肤病,如痤疮、湿疹,属血热炽盛者,生地配伍赤芍、紫草,可凉血解毒、消斑止痒。
养阴生津,治阴虚津亏
生地甘寒质润,能滋养阴液,生津止渴,常用于温热病后期、久病伤阴导致的阴液耗伤症状,如口干咽燥、烦渴多饮、消渴(糖尿病)、肠燥便秘等,若配伍麦冬、沙参,可增强养阴生津之力,治疗肺胃阴虚之干咳少痰、咽干口渴;与玉竹、石斛同用,适用于热病伤津、低热不退;对于消渴病,生地配山药、黄芪,可滋阴清热、生津止渴,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玉液汤,肝肾阴虚导致的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头晕耳鸣,生地常与山茱萸、山药、牡丹皮配伍,如六味地黄丸,共奏滋阴补肾之效。
止血安胎,疗血热出血与胎动不安
生地既能凉血,又能止血,尤其对血热出血症效果显著,可单用捣汁饮,或配伍其他止血药,如侧柏叶、白茅根,增强止血作用,对于血热崩漏,生地配伍地榆、茜草,可凉血固经止血;若兼有气虚,可加黄芪、党参,标本兼顾,血热胎动不安,如妊娠期阴道下血、腹痛,生地配伍黄芩、白术,可清热安胎,如《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虽以阿胶、艾叶为主,但生地亦为重要辅药,凉血以安胎。
生地的用法用量与使用禁忌
生地内服常用量为干地黄9-15g,鲜地黄12-30g,可煎汤、入丸散或鲜品捣汁饮,生地性寒凉,且滋腻碍胃,故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腹满痰多者慎用;不宜与藜芦同用,属中药“十八反”禁忌,鲜地黄清热凉血力强,但性更寒凉,脾胃虚弱者更需谨慎;干地黄经加工后,寒凉之性稍减,但仍需中病即止,避免久服损伤脾胃阳气。
鲜地黄与干地黄(生地黄)功效对比
项目 | 鲜地黄 | 干地黄(生地黄) |
---|---|---|
性味 | 甘、苦,寒 | 甘,寒 |
归经 | 心、肝、肾经 | 心、肝、肾经 |
主要功效 | 清热凉血、生津止渴 |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
适用症状 | 热病烦渴、咽喉肿痛、血热吐衄、发斑 | 热病舌绛、阴虚内热、骨蒸劳热、消渴、崩漏 |
常用配伍 | 配玄参、麦冬治热病伤津 | 配山药、山茱萸治肝肾阴虚 |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禁用,生津力强 | 滋腻碍胃,便溏者慎用 |
相关问答FAQs
Q1:生地和熟地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
A:生地和熟地同源于地黄,但炮制方法不同,功效差异显著,生地是地黄鲜品或干品,性寒凉,偏于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适用于热病伤阴、血热出血、阴虚内热等实热或虚热证;熟地是生地加黄酒反复蒸制而成,性转温,药味由甘苦变为纯甘,功专滋阴补血、益精填髓,适用于血虚萎黄、肝肾阴虚、腰膝酸软、月经不调等虚证,选择时需根据体质:热证、阴虚有热者选生地,虚寒、血虚者选熟地,二者不可混用。
Q2:长期服用生地会有副作用吗?哪些人群不适合?
A:长期服用生地可能因性寒凉、滋腻而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等不适,故脾胃虚寒、湿滞中焦者不宜长期使用;生地滋腻,痰湿内盛者(如舌苔厚腻、胸闷痰多)慎用,以免加重湿滞;孕妇虽非绝对禁忌,但因生地性寒,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避免寒凉伤胎;对生地过敏者禁用,若需长期服用,可配伍健脾药如白术、茯苓,或改用熟地以减轻滋腻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