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银杏叶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8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银杏叶作为我国传统中草药,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本草品汇精要》,记载其“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现代研究表明,银杏叶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在心脑血管保护、抗氧化、神经调节等方面具有显著功效,是中医理论与现代药理研究结合的典范。

中草药银杏叶

来源与性味归经

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的干燥叶,秋季叶尚绿时采收,及时干燥,其性平,味甘、涩,归心、肺经,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敛肺平喘、化浊降脂之效,常用于瘀血阻络、胸痹心痛、中风偏瘫、肺虚咳喘、高脂血症等症。

化学成分与活性物质

银杏叶的药理作用源于其复杂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萜内酯类、多糖、有机酸及微量元素等,以下为主要活性成分分类及作用:

成分类别 主要成分 含量范围 核心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 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芹菜素等 24%-26% 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炎、扩张冠状动脉、改善脑循环
萜内酯类 银杏内酯A、B、C、J(PA、PB、PC、PJ),白果内酯(bilobalide) 6%-8% 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抗血栓、保护神经细胞、改善记忆
多糖类 银杏叶多糖(GBP) 2%-4% 免疫调节、降血糖、抗氧化
有机酸与氨基酸 氢基酸、莽草酸、多酚类 10%-15% 抗氧化、抗疲劳、辅助调节代谢

黄酮类和萜内酯类是银杏叶发挥药理作用的核心成分,二者协同作用可增强心脑血管保护效果。

中草药银杏叶

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

传统功效

中医理论认为,银杏叶性平味涩,能入心、肺二经,既可活血化瘀以通络,又能敛肺平喘以止咳,临床常用于:

  • 瘀血阻络:如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通过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
  • 肺虚咳喘:用于久咳气喘、肺肾两虚,取其敛肺平喘之效;
  • 浊脂内停: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通过化浊降脂减少脂质沉积。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进一步验证了银杏叶的多靶点作用机制:

  1. 心脑血管保护: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研究显示,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2. 抗氧化与抗衰老:黄酮类成分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膜完整性,延缓皮肤和器官衰老。
  3. 神经保护:萜内酯类可抑制PAF引起的神经炎症,促进神经生长因子(NGF)合成,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记忆障碍。
  4. 代谢调节:银杏叶多糖和黄酮类可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辅助防治高脂血症。

临床应用与用法

传统用法

  • 煎汤内服:常用量9-12g,可配伍丹参、川芎增强活血化瘀之效,或配伍黄芪、党参补气行血。
  • 浸酒外用:鲜叶捣烂或配伍白酒浸泡,外敷用于疮痈肿毒、皮肤瘙痒。

现代制剂

  • 银杏叶提取物片/胶囊:如“银杏叶片”(每片含EGb761 40mg),用于脑部血液循环不足、耳鸣、眩晕等,每次1-2片,每日3次。
  • 注射剂:如“银杏叶注射液”,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冠心病心绞痛的辅助治疗,需遵医嘱静脉滴注。
  • 保健食品:如银杏叶茶、银杏叶含片,作为日常保健,长期服用需注意剂量控制。

注意事项与禁忌

银杏叶虽为天然药物,但仍需规范使用,避免不良反应:

中草药银杏叶

  1. 不可生用或过量服用:生银杏叶含有银杏酸等有毒成分,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甚至过敏反应,每日服用量需控制在安全范围内(EGb761不超过240mg)。
  2. 禁忌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禁用;有出血倾向(如胃溃疡、脑出血)或正在服用抗凝药(阿司匹林、华法林)者慎用,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3. 过敏体质者需谨慎:首次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观察有无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银杏叶与抗抑郁药(MAO抑制剂)、降压药合用时,可能增强药效或引发不良反应,需遵医嘱调整剂量。

相关问答FAQs

Q1:银杏叶能自己采摘晒干泡水喝吗?
A:不建议自行采摘银杏叶泡水,未经加工的鲜叶含有银杏酸、氢化白果酸等有毒成分,直接泡水饮用可能引发中毒,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不同季节、产地的银杏叶活性成分含量差异大,难以控制剂量;个人体质不同,可能存在过敏或禁忌,若需使用,应购买正规炮制的中药材或提取物制剂,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Q2:长期服用银杏叶提取物会有副作用吗?
A:长期服用银杏叶提取物(在推荐剂量下)通常安全性较高,但部分人群可能出现轻微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恶心、腹胀)、头痛、头晕等,一般停药后可缓解,需注意,长期服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尤其是与抗凝药联用时,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超剂量或长期连续服用(一般以2-3个月为一疗程,间隔1-2个月后复查)。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莱菔子
« 上一篇 今天
乔木类药材的药用价值与资源现状如何?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