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前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为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Decne.)Schltr. ex Levl.)或芫花叶白前(Cynanchum glaucescens(Decne.)Hand.-Mazz.)的干燥根茎和根,其性微温,味辛、苦,归肺经,具有降气消痰、止咳平喘之效,主要用于治疗肺气壅实、痰多喘咳、痰饮咳喘、胸膈满闷等症,了解白前的药材图片特征,对于鉴别真伪、保证临床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白前药材的性状特征与图片要点
白前药材根据来源不同,分为“柳叶白前”和“芫花叶白前”,二者在性状上存在一定差异,可通过图片细节进行区分。
原药材图片特征
根茎:白前的根茎细长呈圆柱形,稍弯曲,有分枝,长4~15cm,直径1.5~4mm,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具细纵皱纹,节明显,节间长1.5~5cm,顶端常残留茎基,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或有膜质髓部(图片中可见根茎呈细管状,节处略膨大,似“竹节”状)。
根:根茎下方丛生众多细根,呈须状,弯曲而相互交织,长10~30cm,直径约0.1mm,表面棕黄色或紫棕色,有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白色,木部淡黄色(图片中可见根纤细如发,集束成团,形如“鹅管”或“刷毛”,此为白前的典型特征,俗称“鹅管白前”)。
气味:气微,味微甜(柳叶白前)或味微辛、麻(芫花叶白前),图片中难以体现气味,但可通过文字描述辅助鉴别。
饮片图片特征
白前饮片多为斜切片或段片,厚度2~4mm,根茎切片呈斜方形或长圆形,切面黄白色,中空或有膜质髓部,周围可见细根脱落后的圆形疤痕(图片中可见切面中心有孔隙,周围散在根痕);根段片极细,直径约0.1mm,切面类白色,皮部与木部界限不明显(图片中可见根段呈细丝状,质地疏松)。
白前与混淆品的图片鉴别要点
市场上常见以“白薇”“龙胆”等冒充白前,可通过以下特征区分(见下表):
项目 | 白前(柳叶白前/芫花叶白前) | 常见混淆品(如白薇) |
---|---|---|
根茎形态 | 细长圆柱形,有分枝,节明显,节间长 | 根茎粗短,无明显节或节间短 |
根的特征 | 须根纤细,弯曲交织,形如“鹅管”,直径约0.1mm | 根较粗壮,直径0.3~0.8mm,少分枝或交织 |
表面颜色 | 根茎黄白色/黄棕色,根棕黄色/紫棕色 | 根茎灰棕色,根黄白色/浅棕色 |
切面特征 | 根茎中空,根皮部与木部界限不明显 | 根茎实心,根皮部与木部界限分明(形成层环明显) |
白前的药用价值与图片应用
白前的图片特征不仅是鉴别的依据,也反映了其药用部位的特点——以“根茎细长、根须丛生”为优质标志,此类药材有效成分(如皂苷、黄酮)含量较高,止咳化痰作用更强,在临床调剂和中成药生产中,可通过图片快速识别,避免混入根茎粗壮、根少而粗的劣质品(如“硬白前”),确保药效。
相关问答FAQs
Q1:白前与白薇如何从图片上区分?
A1:白前与白薇均为萝藦科根类药材,但图片特征差异明显:白前根茎细长有节,根须纤细如“鹅管”,集束成团;白薇根茎粗短(直径0.5~1.5cm),表面有环状横纹,根单一或少数,较粗壮(直径0.3~0.8cm),表面纵纹明显,切面可见木部形成层环呈黄棕色,而白前根茎切面中空、根细无形成层环,白前气微味微甜/微辛,白薇气微味微苦。
Q2:白前药材图片中的“节”是什么?如何识别?
A2:白前根茎的“节”是其地上茎脱落后留下的疤痕,呈横向突起或环状,节间长度1.5~5cm,在图片中,“节”表现为根茎表面的横向纹理或略膨大的结节状结构,是柳叶白前和芫花叶白前的共同特征(芫花叶白前的节间较短,约1~2cm),识别时需注意与“根痕”区分:根痕是根脱落的圆形疤痕,较小且散在,而“节”是横向环状结构,贯穿根茎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