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药是传统中药中常用的树脂类药材,为橄榄科植物地丁树Commiphora myrrha(Nees) Engl.或哈地丁树Commiphora molmol Engl.的干燥树脂,其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上品,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常用于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经经闭、跌打损伤、痈肿疮疡等症,由于没药在临床应用广泛,其药材性状的准确识别尤为重要,以下从来源、性状特征、采收加工、炮制方法、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真伪鉴别、现代研究及市场情况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附性状对比表格及常见问题解答。
来源与植物特征
没药原植物为小乔木,地丁树高约3-5米,树皮灰白色至淡褐色,呈片状剥落;枝条对生,具白色皮孔;叶对生或近对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7-13片,卵形或长圆形,全缘,表面深绿色,背面被白粉;花小,两性,排列成腋生的圆锥花序,花瓣4-5,淡黄色;核果卵形或球形,成熟时紫红色,哈地丁树与地丁树主要区别在于小叶数量较少(3-7片),果实较小,两植物均主产于非洲索马里、埃塞俄比亚、也门等地,我国云南、广西等地有少量引种栽培,但商品药材仍以进口为主。
药材性状特征
没药的性状因采收方式和加工工艺不同,分为天然没药和胶质没药(也称“胶质树脂”),两者在外观、质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具体特征如下:
(一)天然没药
为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块状或颗粒状,大小不一,大者可达数厘米,小者如砂砾,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粗糙,凹凸不平,常附有黄白色粉末(为树脂碎屑和杂质),有时可见油滴状物或类圆形凹陷(为树脂分泌腔的痕迹),质坚而脆,易碎,破碎面呈颗粒状,有光泽,可见黄色至棕色的油滴渗出,气特异,浓郁,味苦而微辛,嚼之有砂粒感。
(二)胶质没药
多呈橄榄形、泪滴状或不规则块状,大小较均匀,表面光滑或微皱,颜色较深,呈深红棕色或黑棕色,半透明状,可见内部油脂纹理,质坚硬,断面平坦,有玻璃样光泽,油性较足,手捻时可黏手,气浓烈,味苦而香,嚼之黏牙。
为更直观区分两种没药,以下通过表格对比其性状差异:
特征 | 天然没药 | 胶质没药 |
---|---|---|
形状 | 不规则块状、颗粒状,大小不一 | 橄榄形、泪滴状,较均匀 |
表面颜色 | 黄棕色至红棕色,粗糙,附黄白色粉末 | 深红棕色至黑棕色,光滑或微皱,半透明 |
质地 | 坚而脆,易碎,断面颗粒状 | 坚硬,断面平坦,有玻璃样光泽 |
断面特征 | 可见黄色油滴,有砂粒感 | 油性足,黏手,嚼之黏牙 |
气味 | 气特异,浓郁,味苦微辛 | 气浓烈,味苦而香 |
采收与加工
没药的采收通常在夏、秋两季进行,采收时,将树皮用刀割伤或砍伤,树脂会从伤口渗出,接触空气后逐渐凝固成块状,待树脂充分凝固后(约7-15天),收集脱落于树下的树脂块,或直接从伤口刮取,采收的树脂需除去树皮、泥土等杂质,晒干或阴干即可,值得注意的是,若采收过早,树脂未充分凝固,易混入树液导致品质下降;若遇雨水,树脂易发霉变质,影响药效。
传统经验认为,以色红棕、半透明、无杂质、气浓香者为佳品,目前市场上也有将没药粉碎后过筛,制成粗粉入药的情况,便于煎煮和提取有效成分。
炮制方法
没药生品多外用,内服需经炮制以降低刺激性,常用的炮制方法有:
- 清炒法:取净没药,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熔化,并散发出浓烈香气时,取出放凉,炒制后可减轻其苦寒之性,降低对胃肠道的刺激,便于内服。
- 醋制法:取净没药,加入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放凉,每100kg没药用米醋10kg,醋制能增强活血止痛、收敛生肌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胃痛、痛经等症。
- 麸炒法:先将锅烧热,均匀撒入麦麸,待麸冒烟时投入净没药,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麦麸呈焦黄色时,筛去麸皮,放凉,麸炒可缓和药性,减少对脾胃的刺激。
炮制后的没药应贮存在干燥容器中,密闭保存,防潮、防虫蛀。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根据《中国药典》记载,没药辛、苦,平;归心、肝、脾经,其核心功效为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具体应用如下:
- 活血止痛:用于血瘀诸痛,如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胃脘疼痛(胃炎、胃溃疡)、痛经经闭(原发性痛经、闭经)、产后瘀阻(产后恶露不尽、腹痛)等,常与乳香、川芎、延胡索等配伍,如“活络效灵丹”。
- 消肿生肌:用于痈肿疮疡、跌打损伤、肠痈(急性阑尾炎)等,内服可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外用可研末撒于患处或调敷,如“如意金黄散”中即含没药。
- 其他应用:现代临床还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瘀血阻滞性疾病,以及口腔溃疡、皮肤溃疡等症。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宜包煎(因树脂易黏锅);或入丸散,每次1-3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化膏敷贴。
- 使用注意:
- 孕妇慎用:没药活血作用较强,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
- 胃弱者慎服:其味苦性燥,易伤脾胃,胃弱者服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反应,可配伍健脾和胃药同用。
- 不宜与参类同用:传统认为“参芍药反藜芦,恶干漆,畏硫黄”,现代虽无明确禁忌,但建议避免与参类(如人参、党参)同服,以免影响药效。
- 真伪鉴别:市场上常见伪品如松科植物的树脂或掺伪品(如加入胶质、泥土增重),需通过性状、气味及显微特征鉴别(真品显微可见油室、草酸钙结晶等)。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没药主要含树脂(60%-70%,包括挥发油、树脂酸、树胶)、挥发油(5%-15%,主要含没药酸、丁香酚、榄香烯等)及树胶(20%-30%),没药酸、榄香烯等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作用;树脂类成分能促进伤口愈合,抑制细菌生长。
- 药理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没药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镇痛作用(类似吗啡的中枢镇痛,但无依赖性)、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促进伤口愈合(增加肉芽组织生长)及保护心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 临床应用:除传统用途外,现代临床还将其用于治疗高脂血症(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尿病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肿瘤辅助治疗(减轻放化疗副作用)。
市场情况
没药作为常用中药,市场需求量较大,年需求量约1000吨,主要依赖进口,进口没药按产地分为“索马里没药”(品质最优,色红棕、气香)、“埃塞俄比亚没药”(色较深,杂质稍多)及“也门没药”(产量较少,价格较高),国内市场以天然没药为主,胶质没药因油性足、品质好,价格通常高于天然没药。
近年来,由于产地气候变化及过度采收,没药资源有所减少,价格呈上涨趋势,市场上存在掺伪现象,如用松香、沥青等冒充没药,可通过“火烧法”鉴别(真品燃烧时冒黑烟,香气浓郁;伪品燃烧时冒浓烟,有松香味或焦臭味),购买时应选择正规渠道,以确保药材质量。
相关问答FAQs
Q1:没药和乳香在外观和功效上有什么区别?
A:没药与乳香均为树脂类药材,常配伍使用,但性状与功效有别,外观上,乳香多呈乳头状、泪滴状,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断面蜡样光泽,燃烧时香气浓郁(类似松香),味微苦;而没药多呈不规则块状,表面红棕色,断面颗粒状,燃烧时气香带苦,功效上,乳香偏于行气活血、舒筋活络,常用于风湿痹痛、跌打肿痛;没药偏于活血止痛、消肿生肌,更适用于痈肿疮疡、瘀血疼痛,两者合用可增强活血止痛效果,如“活络效灵丹”中乳香、没药同用。
Q2:如何辨别没药的真伪?
A:辨别没药真伪需从性状、气味、理化反应等方面综合判断:①性状:真品没药(天然没药)表面粗糙,断面颗粒状,有油渗出;伪品(如松香)表面光滑,断面玻璃样,无油渗出。②气味:真品气香特异,味苦微辛;伪品(如沥青)有焦臭味或松香味,味苦不回甘。③火烧法:取少量药材燃烧,真品冒黑烟,香气浓郁;伪品冒浓烟,有刺激性气味。④水试:真品不溶于水,伪品(如掺胶质的没药)遇水可能变软或黏手,真品显微可见油室、草酸钙方晶等结构,伪品则无,若无法辨别,建议送检药检部门进行专业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