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临床常见症状,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坐少动或年老体弱导致肠道传导功能失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困难等,中医药治疗便秘注重辨证论治,通过不同中药材的配伍,调节肠道功能,标本兼治,以下从功效分类介绍常用治便秘的中药材,并汇总其关键信息。
润肠通便类
此类药材富含油脂,能润滑肠道,适用于津枯肠燥、粪便干结的便秘,尤其适合老年体虚、产后或病后津亏者。
火麻仁:性味甘平,归脾、胃、大肠经,富含脂肪油,能润肠通便,滋养补虚,常用于津亏血虚肠燥便秘,症见大便干结、艰涩难下,常与杏仁、当归配伍,如麻子仁丸,用法:打碎煎煮,10~30g;便溏者慎用。
郁李仁:性味辛甘平,归脾、大肠、小肠经,含苦杏仁苷与脂肪油,能润肠通便、下气利水,适用于气滞津少之便秘,兼水肿、小便不利者,常与火麻仁、柏子仁同用,用法:5~12g,打碎入煎;孕妇慎用。
杏仁:性味苦微温,归肺、大肠经,含脂肪油与苦杏仁酶,能润肠通便、止咳平喘,适用于肠燥便秘兼咳嗽者,常与火麻仁、枳实配伍,润肠通便兼行气,用法:5~10g,生品打碎入煎,炒品止咳;便溏者忌用。
泻下攻积类
此类药材性味多苦寒,能刺激肠壁,促进蠕动,适用于实热积滞、燥屎内结的便秘,症见腹胀痛、拒按、苔黄燥。
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含蒽醌类衍生物,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活血祛瘀,为治疗热秘要药,常与芒硝、枳实配伍,如大承气汤,用法:3~10g,后下(泻下力强),或酒制(活血);孕妇、月经期、哺乳期妇女忌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芒硝:性味咸苦寒,归胃、大肠经,含硫酸钠,能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适用于燥屎坚结、实热积滞,与大黄配伍可增强泻下效果,用法:10~15g,冲入药汁或开水溶化;孕妇忌用,无实热积滞者不宜用。
番泻叶:性味甘苦寒,归大肠、小肠经,含蒽醌苷类,能泻下导滞、行水,适用于热结便秘、习惯性便秘,单泡服即可,用法:3~6g,开水泡服;过量可致腹痛、呕吐,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器质性肠梗阻者忌用。
益气润肠类
此类药材能补益脾肺之气,推动肠道传导,适用于气虚便秘,症见便意乏力、努挣难出、汗出气短。
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含黄芪甲苷,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兼能润肠,适用于气虚推动无力之便秘,常与白术、火麻仁配伍,如黄芪汤,用法:10~30g,蜜炙增强补中益气之力;实热、气滞、食积者忌用。
白术:性味苦甘温,归脾、胃经,含苍术酮、白术内酯等,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生白术润肠通便,适用于脾虚津亏便秘,炒白术健脾止泻,用法:10~30g,重用(30g以上)润肠;阴虚内热者慎用。
蜂蜜:性味甘平,归肺、脾、大肠经,含果糖、葡萄糖,能润肠通便、补中缓急、解毒,适用于津肠燥便秘,可单服(20~30g,温水冲服)或入药煎服,用法:冲服或入丸散;湿阻中脘、脘腹胀满、便溏者忌用。
清热润肠类
此类药材性味寒凉,能清热养阴、生津润肠,适用于热病伤津、阴虚肠燥便秘,症见大便干结、口干咽燥、潮热盗汗。
生地黄:性味甘苦寒,归心、肝、肾经,含环烯醚萜苷,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通便,适用于热病后期津伤便秘,常与玄参、麦冬配伍,如增液汤,用法:10~30g,鲜品用量加倍;脾胃虚寒、湿滞中脘、便溏者忌用。
玄参:性味甘苦咸寒,归肺、胃、肾经,含哈巴俄苷,能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通便,适用于热毒便秘兼阴虚,常与生地、麦冬同用,用法:10~15g;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用。
麦冬:性味甘微苦寒,归心、肺、胃经,含麦冬多糖,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润肠通便,适用于热伤津液之肠燥便秘,常与玄参、生地配伍,用法:10~15g;感冒风寒、痰饮湿浊、脾胃虚寒者忌用。
行气导滞类
此类药材能疏畅气机,消除积滞,适用于气滞便秘,症见腹胀痛、嗳气频作、排便不爽。
枳实:性味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含挥发油、黄酮类,能破气消积、化痰除痞、泻热通便,适用于气滞食积、热结便秘,常与大黄、厚朴配伍,如大承气汤,用法:3~10g,生品破气力强,麸炒和胃;孕妇慎用。
厚朴:性味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含厚朴酚,能行气消积、燥湿除满、下气除满,适用于食积气滞、腹胀便秘,常与枳实、大黄同用,用法:3~10g,姜制减轻刺激;气虚津亏、孕妇慎用。
木香:性味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经,含挥发油,能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调中止泻,适用于气滞腹胀便秘,常与槟榔、乌药配伍,用法:3~6g,生行气止痛,煨实肠止泻;阴虚津亏者慎用。
常用治便秘中药材关键信息汇总表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主治便秘类型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
火麻仁 | 甘平,归脾、胃、大肠 | 润肠通便,滋养补虚 | 津枯肠燥便秘 | 10~30g,打碎煎煮 | 便溏者慎用 |
大黄 | 苦寒,归脾、胃、大肠 |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 | 实热积滞、燥屎内结 | 3~10g,后下 | 孕妇、月经期忌用,脾胃虚寒慎用 |
黄芪 | 甘微温,归脾、肺 | 益气润肠,健脾 | 气虚便秘(便意乏力、汗出) | 10~30g,蜜炙 | 实热、气滞者忌用 |
生地黄 | 甘苦寒,归心、肝、肾 | 清热润肠,养阴生津 | 热病伤津、阴虚肠燥 | 10~30g | 脾胃虚寒、便溏者忌用 |
枳实 | 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 | 行气导滞,破气消积 | 气滞食积、腹胀便秘 | 3~10g,生品破气力强 | 孕妇慎用 |
相关问答FAQs
Q1:便秘用中药调理需要辨证吗?如何判断自己属于哪种便秘?
A1:需要辨证,便秘分多种证型,热秘(口臭、苔黄燥)、气秘(腹胀嗳气、排便不爽)、虚秘(气虚:便意乏力、汗出;血虚:面色苍白、唇甲色淡;冷秘:腹中冷痛、四肢不温),建议由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辨证后用药,避免盲目使用泻药,以免加重病情。
Q2:长期服用中药治便秘会依赖吗?如何避免?
A2:合理使用中药一般不会依赖,但需避免长期服用泻下力强的药材(如大黄、番泻叶),长期滥用可能损伤脾胃功能,导致“泻伤脾阳”,反而加重便秘,建议:① 辨证用药,虚秘为主者用益气润肠药(如黄芪、白术);② 中病即止,症状缓解后停用泻下药;③ 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多饮水,养成定时排便习惯。